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國人在台成禁忌話題 兩岸需認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10 00:25:44  


 
  耿 曙:馬英九即使現在不能在兩岸政治上做太多的事情
      也應該為未來處理相關問題有所準備

  我覺得剛剛吳老師的發言,把整個認同問題的討論,放到一個非常清楚的框架裡。這兩種力量一方面是彼此交錯、一方面是相互對抗。在這樣一個框架裡,我覺得很多東西可以得到非常明確的釐清,然後我們可以看到怎麼具體去行動,我覺得就像剛剛黃老師所說的,寄希望於兩岸知識菁英,我認為這是一個方向。

  因為知識菁英也是行動者,可以在文化層面開始做些事情。剛剛張老師說的台灣認同之所以變化這麼快,其實關鍵在過去這些年當中對“台灣意識”的構建(construction)。比方說20年前,我們問一個人,你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的時候,就有很多人說自己是“中國人”,因為當時思考這個問題的框架(framing)是文化,是不是中華文化的一分子?但今天被問到同樣問題時,台灣民眾思考的框架是國族:如果你不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話,你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囉。結果認同中國的比例就急遽下降。

  這樣的轉換,主要出自知識菁英的建構。當年李登輝他們也是透過像是“生命共同體”這樣的提法,把之前的 framing 扭轉過去,因此建構出排他性的台灣認同、台灣國族主義。另外,我們也知道,能跟羽翼已成的台灣國族主義抗衡的,應該就是中華文化,也就是剛剛謝老師說的,我們如何去找傳統文化 compatible 的部份,以此為基礎,凸出兩岸相同共通的部份,從此把 framing 扭轉過來,而不是硬去改變民眾立場──在多元社會中,這樣的工作太困難了。

  然後,我同意剛剛吳老師說的,馬英九現在可以不一定要做很多,但他應該要“準備”做些事情,也就是說他應該去想、或有人去想諸如兩岸定位、兩岸走向之類的問題;這樣的大問題不一定能夠馬上端上議程,但是如果沒有一段時間的準備,以後拿出來的東西恐怕會是支離破碎、又是左支右絀、最後裡外不是人。所以,我們可以等,但是不能空等,要一面計劃一面等。

  謝大寧:知識分子既要做兩岸政治框架的提出者也希望做框架的詮釋者

  回到我原本的看法,總結來說,我們能做的是比較完整地表達兩岸基本的政治框架:如何處理“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整個中國等等,都要有一基本的框架。這個邏輯構想基本應該由知識分子來發動或提出(雖然知識分子無法親自推動),然後“寄希望於兩岸當局”,而且也許某種程度上更寄望於大陸當局,因為在兩岸整個框架上,大陸擁有更大的推動空間。

  知識分子主要是提出建議,但即使是政治人物準備將這些建議付諸實踐,它在推動過程中,還是有很大的層面屬於詮釋的層面,因為政治人物推動的框架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詮釋,也不易成功。所以,知識分子既要做框架的提出者,也希望作框架的詮釋者,而且還要針對這個框架所衍生出的種種問題,比方說民族主義等問題,需要有一個不斷詮釋的過程,而這些都是我們責無旁貸的工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