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文化,連接海峽兩岸。 |
中評社/題:建構“儒家文化共同體”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黃光國(台灣),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海基會顧問、“總統府”國策顧問
2009年6月13日,在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許世銓教授的促成與安排之下,來自台灣的“兩岸統合學會”與大陸“全國台灣研究會”的成員,以及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的教授們,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行“兩岸和平協議學術研討會”。在該項研討會上,與會人士對於張亞中教授在《論兩岸統合的路徑》一文中,所提出的七個構想,都給予高度肯定,認為值得深入探討與推動。
我個人認為:在張亞中教授所提的七個構想中,在“文化統合”方面,最為具體可行,而且目前最為大陸所迫切需要者,應當是在兩岸之間建構“儒家文化共同體”,來促成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價值真空的危機
我的這個構想主要是根據我對大陸最近數十年來發展的觀察,有感而發的。自從鄧小平在1979年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之後,經過30年市場導向的經濟改革,中國的社會型態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當時被打成“臭老九”的知識分子,再度成為新的社會菁英。在“思想解放運動”和西方觀念的持續衝擊之下,中國卻面臨了“價值真空”的危機。目前的中國社會,不僅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現象日趨嚴重,社會上也瀰漫著“一切向錢看”的功利主義之風,人們不再相信共產主義,學校體制也不知如何進行道德教育,人們精神世界空虛,不知人生的意義何在。
而對這樣的問題,大陸一些見識深遠的知識分子開始發起“儒家文化復興運動”。最早發起這場運動的,是一群民間的知識分子,他們自發自動地辦書院、讀經班、研討會,推廣歷史經典,並且辦網站,連絡同好,出版刊物,建立志願者組織,透過媒體宣傳,向國家領導人呼籲。
文化認同的危機
在這個時候,中共當局也已經意識到提倡傳統文化的必要性。最近,中國大陸的知識界流行著一種說法:“1949年,社會主義救了中國,1979年資本主義救了中國;1999年,中國救了社會主義;2009年,中國救了資本主義”。他們在說這話的時候,臉上雖然帶有幾分得意,更多的人卻是面露一種無奈的嘲謔:自從西元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失利之後,一連串的外交挫敗使得中國知識分子完全喪失了民族的自信心。到了清末民初,他們更普遍產生“中國意識的危機”,認為要救中國,不僅要向西方文化求取丹方,而且必須徹底否定中國文化傳統。他們膜拜過的“洋菩薩”,看起來似乎都相當靈驗,能夠讓他們感受到“消災解厄”的立即效果;長久下來,其“泥雕木塑”的本質卻不免原形畢露:這一尊尊金玉其外的“洋菩薩”,不僅救不了別人,甚至救不了自己。1989年,當前蘇聯及東歐國家紛紛宣告解體而中國仍然屹立不搖,他們以為那是出自“歷史的偶然”。2009年,當中國有能力出手援救資本主義國家,知識分子卻面臨了嚴重的文化認同危機: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中國似乎已經有能力在國際舞台上和列強並駕齊驅,可是,經過歷史的幾番折騰,中國不僅自身的文化面貌模糊,而且保留了許多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糟粕”。如此缺乏文化魅力的“大國”,不僅不知道:自己的“崛起”究竟是憑藉甚麼樣的文化力量?而且也不瞭解:甚麼樣的文化力道可以支撐自己未來的持續繁榮?
儒家文化復興運動
為了化解這種文化認同的危機,同時也是為了填補中國社會價值真空的危機,1998年,中共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在當時國家主席江澤民和副總理李嵐清的批示之下,組織專家,編寫了一套《古詩詞頌讀精華》的課本,供中小學教學之用。
2004年是“儒家文化復興運動”的轉捩點。那一年,中共開始由政府出面祭祀孔子,而且規格一年比一年高;該年七月,開始實施“漢語橋”工程,內容包括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和對外漢語教學基地等10個項目;截至2007年4月,已經在52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40所孔子學院。9月,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以“全球化與中華文化”為主題,在北京舉行“2004文化高峰論壇”,並在閉幕式上發表《甲申文化宣言》,指出:中華文化注重人格、注重倫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諧的東方品格,和釋放著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對於思考和消解當今世界個人至上、物欲至上、惡性競爭、掠奪性開發以及種種令人憂慮的現象,對於追求人類的安寧與幸福,必將提供重要的思想啟示。《宣言》也同時主張,中華文化應當與時俱進,不斷反思自己的傳統文化,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文化的優長,接受自由、民主、公正、人權、法治、種族平等、國家主權等價值觀。
甲申文化宣言
《甲申文化宣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政府批准的第一個文化宣言,而且是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體的宣言,這本身就意味著政府對傳統文化本身態度的變化,為儒家文化的發展,建構出極有利的政治氛圍。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其序言指出,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化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面臨嚴峻挑戰以及各種複雜環境屹立不倒、歷經劫難而百折不撓的力量泉源。
2007年10月15日,在中共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胡錦濤代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的報告。在《報告》中,胡錦濤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懈動力”。所以,我們“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要“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