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為迎接高考而拼搏的孩子們。 |
中評社香港9月10日電/英國《金融時報》9月9日載文《高考“獨木橋”怎麼改?》,摘要如下:
最近,高考改革又一次成為熱點問題。許多媒體報道,在即將出台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中,對高考改革已經拿出了幾個方案。
高考問題廣為關注,與教育的供需矛盾有密切關係。中國人口眾多,大多數家庭又是獨生子女,教育資源目前還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特別是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要求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也更為強烈。今後一段時期,群眾對於教育尤其是優質教育的強烈需求和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將是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眾人爭過“獨木橋”的高考競爭還會在一定時期內存在。
驅動學校追求升學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自實行科舉選士制度以來,讀書、考試、做官就三位一體發揮作用,讀書與考試成為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這種經千年歷史積澱下來的文化傳統形成了強烈的慣性,塑造了中國特定的考試價值觀。當然,我們考試制度與升學方式的單一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現狀。
那麼,面對如此複雜的傳統和現實,我們如何看待高考改革呢?
首先還是要正視當前中國升學考試制度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應該承認,自1977年中國恢復高校招生和考試制度以來,確實調動了中小學積極性,提高了基礎教育的質量,也選拔了大量優秀人才,同時也為社會各階層之間流動提供了一個合理的渠道,體現了社會的公正、公平和公開,對全社會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好風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