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對話的基礎
(一)時機與條件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問題,在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政府上任之後,又再度被提出。尤其在2008年12月31日,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有關兩岸關係的重要六點談話,其中第六點,明確而肯定地鼓勵兩岸積極推動關於軍事安全互信的對話。胡錦濤的兩岸關係談話,從政治角度而言,等於是宣佈大陸將準備推動兩岸軍事安全互信相關的工作。
為什麼胡錦濤在這個時間點,鼓勵積極推動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
第一,兩岸關係自從馬英九“總統”上任以來,不只是坐而言,而且是起而行。不僅是恢復了兩岸兩會制度性的接觸,對話與交涉,而且是在不涉及政治問題的情況下,就兩岸人民共同利益的實質問題上,積極地達成了許多共識與協議,這種具體呈現的成就,是兩岸關係發展二十多年來,從未展現的結果。
第二,雙方均展現了最大的誠意與信念,求同化異,循序處理有關雙方實質利益的問題,並且避開政治的爭議,保持制度化的互動。這也是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過程中,增加政治互信的契機。
第三,雙方即使對於兩岸關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目標,仍然呈現各說各話,缺乏共識與交集,但是針對共同利益的接觸、對話與交涉過程,自2008年520以來,從未間斷,這也樹立了一個前所未見的現象,也就是能談的部份,先談起來,能解決的部分,先設法解決。
第四,雙方的領導人,對於上述的三項有關兩岸關係的發展與作為,不僅予以肯定與支持,同時也累積了一定的信心,兩岸之間在錯綜複雜的政治干擾與缺乏一定程度政治互信的環境條件之下,仍然可以成就與累積創造共同利益的作為,這也就構成雙方積極鼓勵推動務實兩岸關係的高度意願。
從時機的角度,歷史的契機與推動兩岸和平與穩定發展的機會之窗,更沒有比在當前已累積的共同利益背景,以及展現高度誠意的政治氣氛之下,有更多的機會與選擇,這是胡錦濤六點談話,抓住時機的重要背景。
其次,從東亞與西太平洋的地緣戰略形勢,以及長期“國家”發展與創造經濟成長的需要,大陸與台灣都需要長期穩定的兩岸和平互動關係。周邊鄰國與美國,更希望見到兩岸關係用具體的措施來增進雙方的互信與合作。
因此,在這種背景之下,單單持續推動兩岸實質的經濟、文化與社會互動,不足以保證兩岸關係的長期和平與穩定。因為兩岸之間的軍事威脅,對峙與競爭,給未來長期的和平與穩定,不僅蒙上了不可預知的變數,且不時有對峙、緊張,甚至於升高衝突的風險。
雙方領導人同時認知到,兩岸的敵對與軍事對峙,若不作有效規範與約束,目前累積的互動結構,是不穩定的;未來的政治意圖與作為,仍有可能導致兩岸擦槍走火,甚至於將目前所建立的互動成果,毀於一旦。
(二)累積政治互信與專業
若雙方要抓住時機,準備推動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的接觸與對話,在心態與觀念上,雙方必須有一定的交集,這個交集可以建立在以下幾個條件上面:
第一,在心態上,不能呈現誰吃掉誰,誰的作為對己方具有優勢。以過去近二年來兩岸關係累積的經驗,雙方均以大局著眼,以共同利益為目標,以兩岸關係長期和平與穩定的戰略高度,來進行接觸、對話與交涉,在推動軍事安全互信方面,更需要建立如此之心態,才能凸顯雙方的誠意與認真程度。
第二,在觀念上,不必執著於現有的軍事安全互信理論論述、模式架構,以及議題交涉內容。雙方可以合作,或各自進行,具有兩岸特殊性的軍事安全互信議題與機制的可行性研究。例如,兩岸之間民間或官方的海上救難單位或組織,在日前於小三通航線的附近,舉辦聯合海上救難協助演習。這不僅是兩岸關係歷史上首見,而且是民間推動,官方支持,更有助於維持與保障兩岸小三通通航安全。這個外島與沿海兩岸聯合海上救難與安全維護實例,從軍事互信機制的經驗與案例研判,已經為兩岸推動軍事安全互信的對話,提供了相當務實且正面的接觸與對話基礎。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如何擴大海上救難與維護安全層面,規劃相關議題與陳述各自作為方式;以防止意外,危機處理為目標,從專業角度,展開對話、討論與提出因應對策。
若雙方都建立這種觀念來推動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對話,基本上,就產生了隔絕不必要政治干擾的作用,也可以讓對話與交涉的專業人員,積極發揮專業特質,提出專業因應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