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0月28日電/台灣蘋果日報社長杜念中今天發表文章說,上周末在泰國風景區舉行的東協峰會,是亞洲的年度大事。表面上亞洲逐步走向區域整合,但各國利益格局不同,而且希望加入者眾,少不了一番角力。這次峰會的龍頭自然是中國,而最受排斥的則是美國。
中印心結由來已久
文章說,國際媒體長篇累牘的報導中,中印兩國總理的會晤未受特別重視。一向喧囂的印度媒體高規格處理峰會新聞,並特意強調近數月來的多起邊界糾紛,似乎期待雙方高層會就此問題達成某種共識。可惜印度媒體未能如願;總理辛格只說,邊界問題複雜,但雙方都有責任維持和平。言下之意,此事短期內化解不易。
文章說,眾所周知中印心結由來已久。1962年的一場邊界戰爭更讓印度輸得灰頭土臉,從此對中國心存警惕。不過之後的小打小鬧未釀成戰爭。印巴之間的多次衝突也沒讓北京就一面倒地支持巴基斯坦。當這兩個自20世紀末就開始競爭的落後國家一前一後開始鬆綁經濟,與全球接軌,兩國的經濟成長率多年來都領先全球。國際上習慣把中國和印度的興起稱為龍與象的崛起,而且認為兩大國將在本世紀左右世局。
但一般人忽略的是,兩個比鄰的大國興起後,競爭和衝突也更甚以往。分別向南和向東擴張的中國和印度在東南亞遭遇。中國為了能源供給不受威脅,增強在印度洋的部署;而印度則把印度洋看成理所當然的勢力範圍。雙方過去的不信任變成了相互防範的敵意。印度傳統上對周遭小國頤指氣使,如今中國的勢力伸展到印度左近,對印度形成某種包圍。中國拒絕承認南亞為印度勢力範圍,使得印度大為不滿。
印度和日本、澳洲等國提倡成立民主同盟,在美國默許下,又對中國形成壓力。雙方在中東、中亞地區也你爭我奪,各顯神通。各方面來看,中印兩國的競爭態勢短期內顯然難以改變。
印度國勢興起後,民族主義也相對高張,而且大部分媒體有如中國網路憤青,非常在意外國的態度,對中國尤其充滿猜忌;其程度甚至已遠超過對宿敵巴基斯坦的敵意。幾個月來印度媒體總是大肆炒作,反對黨也全力配合,逼迫政府強勢表態。中國發給喀什米爾地區印度人民不同的簽證,等於不承認喀什米爾屬於印度。印度敦請達賴喇嘛訪問邊境的喇嘛教重要寺廟,認為該地屬於西藏的中國也毫無意外地反應強烈。
美能扮演平衡角色
印度總理為了選舉訪問此區,北京更是連番抨擊。類似事情層出不窮,迫使印度增兵邊界,還派出最先進的蘇愷30戰機進駐邊境。
中國希望美國逐漸退出亞洲,但印度、日本、澳洲等國無一不認為亞洲攸關國家利益。而美國只要在此三國加碼就足以掣肘中國,就如印度上千億美元的建軍計劃幾由美國軍火商包辦,美國幫助印度提升戰力就等於威懾了中國。日前訪問台灣的名戰略作家克普藍(Robert Kaplan)曾說,美國海軍不用強大的艦隊,就足以平衡在印度洋爭霸的中印兩國。在亞洲,情勢更是如此。
文章說,最近中印的紛擾其實也形同是在測試美國新政府的亞洲政策。奧巴馬11月中旬訪問中國,下旬印度總理就受邀到華府國是訪問,強權的左右平衡不言可喻。不少人預期中國將主導亞洲,而美國將會出局。不過從中印之爭已可明顯看出,美國不但有足夠的籌碼影響兩國關係,而且仍有堅強的實力參與亞洲事務。多國在亞洲角力的複雜情勢正需要一個力量強大,手腕靈活的平衡者,讓小國敢於維護利益而不受大國霸淩;讓大國負擔責任,享受榮譽,而不至於成為宰制者。也許一個新的秩序正在亞洲形成,如果沒有美國的參與,很難想像這個新秩序能夠持久並為地區帶來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