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的經濟情況相對於亞洲諸國不算好,以實質薪資來看,大學教授已經有十幾年不曾調薪。 |
中評社台北11月10日電/台灣若干媒體最近報導了台、港、新、中幾地大學新進教師的薪資差異,相當令有識之士憂心。資料顯示,香港、新加坡以及中國大陸上軌道的好大學,他們給助理教授的起薪,大約是台灣國立大學的三至四倍。即使不看名校,中國大陸已有約十五%的大學其新聘薪給優於台灣,而台大與“中研院”等單位也逐漸感受到招募不到優秀教授的壓力。台“行政院”科技顧問們也提出警告:長此以往,台灣的人才優勢將逐漸流失。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坦白說,一旦台灣無法吸引人才,我們將一無所有。
過去十年,台灣的經濟情況相對於亞洲諸國不算好;以實質薪資來看,大學教授已經有十幾年不曾調薪。但台灣是個民粹極強的社會,許多民眾都要求齊頭平等。然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研發創新幾乎是一切經濟成長的原動力。如果我們不能對研發人才給與較高薪酬,吸引他們加入,則台灣的經濟必將走下坡,每一個人的待遇都會再往下修。簡單地說。以民粹觀點極端地看不得別人加薪,其結果就是自己也會減薪。
社論認為,要提升台灣的科研競爭力,並不需對“所有”的大學教師加薪,只需要花點小預算、動點小手術,就能克竟其功。以下,我們就描述一下這局部手術要怎麼做。
第一,在大學法的規定下,各大學原本就可以設置講座教授,對他們提供彈性薪給。因此,表現優良、國際上爭相挖角的資深教師,原本就可以得到頗高的待遇,但新進資淺者的待遇卻是全無彈性。故我們想要改革的,是部分新進資淺教師的薪給調整,而不是全面性的薪水調整。
第二,全台灣一百七十幾所大學中,真正在與新、港等地爭搶人才的,也許不到廿所,故為爭搶人才而需要調整待遇的大學,為數並不多。換言之,並不是所有大學都需要調薪,而只有受到國際競爭壓力的才有此需要。
第三,即使在台大、成大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學裡,也不是每個領域、每個教授都有調薪的客觀必要。有些學域是國際冷門、有些教授表現也不見得傑出。故真正要有薪給彈性的領域與範圍,只有一小部分。
總之,為吸引人才而設計的彈性薪給,並不需要統統有獎,但必須要做到資深/資淺區隔、學校品類區隔、校內教師區隔。這裡的問題看似複雜,但只要把握兩個原則即可:(一)學校之“內”的區分,依大學自治原則由各校自行決定。(二)學校之“間”的區分,依各校研究表現、國際競爭情況決定。把握住這兩個原則,則其他細節就不難處理了。由於並不是全面調薪,故需要增加的預算金額並不大。
報載大約半年前,“中央研究院”曾經向“行政院”提出了一套符合前述原則的解決辦法,也得到了“教育部”、國科會、“人事行政局”、“主計處”、與全台各知名大學的支持,甚至連所需預算、挪籌方式都設想好了。無奈所有的動議一旦遇上政治,不是停擺就是脫軌。“中研院”所提辦法的基本概念,是以提高研究計劃管理費比例的方式,將新增管理費撥給大學,並指定用於彈性教授薪給,由各大學的內部程序決定其校內分配。但最近“教育部”表示,他們希望從薪給制度上做根本的改變。
基本上,我們贊成教授薪水的彈性化,而且這個彈性一定要與大學的研究表現掛勾,如此才能正確反映國際人才競爭的實情。而即使“行政院”想在薪給制度上做根本改變,也一定要創造出彈性,反映跨校之間、資深與資淺之間、跨領域之間的需求差異。“中研院”所提做法,其實就是一種實質反映前述三種差異的建議,客觀上頗具可行性。當然,“教育部”可另起爐灶,訂出其他的彈性做法。但平心而論,如果要照顧到前述三種彈性,恐怕也逃不出與研究經費掛勾的設計。無論如何,假若“教育部”想不出更好的做法,就必須要考慮接受現有的提案,總不能以從長計議為由,半年下來一事無成吧!台灣人才競爭力流失的問題如此嚴重,“行政院”應督促所屬加把勁,趕緊提出矯治的辦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