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世界貿易逐漸出現天下三分的趨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16 16:37:42  


  中評社香港11月16日電/美國世界日報15報道,成立中的美洲自由貿易區,東盟加上中日韓的經濟合作體,與歐洲聯盟經貿一體化的成就,已經凸顯出世界貿易逐漸天下三分的趨勢。歐盟的前身是歐洲共同市場,源於1951年4月18日的巴黎條約,以“歐洲煤鋼聯營”的經濟合作為基礎,尋求永久和平與合作為目標,經歷了差不多半個世紀,才完成最終的結合,這是一項政治工程、一種思維革命,是人類歷史的一個典範。

  報道說,這類的政治工程與思維革命,是從自由經濟學說觀點出發,組成自由貿易區,以消除成員國之間的正常關稅與貿易壁壘,最後加強區內資源調配的效率,加速經濟發展的步伐。時至今日,歐盟已成為一個強大的經濟實體,可以和美國及日本較量。

  至於美洲自由貿易區,情況就更加簡單,因為加拿大與墨西哥,早已成為美國的“大後方”,算是美國的附庸,其他中南美各國,更是美國的附體,只可稱為寄生物,如是美國便成為主體,有主導的威權,因此這個自由貿易區,只成為美國延伸它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的結果,並不一定有歐盟組成時的精神與效果。

  這類的延伸,同時亦出現於亞太地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成員,亦相當眾多,除了東盟十國外,還包括東亞的中日韓俄,南半球的澳紐,與太平洋對岸的美、加、智利、墨西哥、秘魯,國家數目僅次於美洲自由貿易區,但覆蓋範圍就更加廣泛,美國亦藉此插足東半球的經濟事務,甚至和經濟有關的政治問題,有世界盟主的氣勢。

  為了削弱美國的盟主地位,減少美國的干預機會,東盟十國於是爭取與中日韓的合作,特別在亞洲金融風暴以後,後來又面臨“九一一”事件的衝擊,期望一個新的經濟合作體的組成,可以抵消經濟衰退的惡果,甚至帶回經濟更生的機會。前中國總理朱鎔基曾在汶萊的東盟峰會中提出13國加強合作以克服目前的困境,並重提成立自由貿易區來完成經濟的更生,便隱藏了這種構思。

  問題卻是東盟各國的經濟,以服務美國市場為主,它們之間的貿易量極之有限,所謂經濟連繫,只是不同生產工序的分工,譬如新加坡生產高質素的電腦晶片,馬來西亞、印尼等只生產電腦的機殼或底板,然後裝配運銷美國,而非互相供應,因此所謂合作,迫切性未必太大。

  東盟加上中日韓三國,又各有懷抱,在多個議題上,好像中國的歷史糾紛,中國與東南亞的領海爭端等,都沒有和解的跡象。而中國的入世,會引起更多的猜忌;外國在東盟十國的生產工序,會移向大陸,中國大陸若進一步開放市場,外資會湧向大陸的市場,甚至撤走在東盟的外資。

  至於經濟合作體龍頭之爭,本來是介乎中日兩國之爭,過去日本在東盟十國中占盡優勢,只不過在亞洲金融風暴以後,日圓數度貶值,又拒絕支援東盟十國,反而中國堅持人民幣不會貶值,使東盟十國感激不淺,加上近年中國經濟發展保持強勁,日本經濟陷入衰退,在亞洲區內,日本又以保護國內市場、排斥外國競爭而聞名於世,得不到東盟十國的歡心。因此中國可以輕易取替日本的地位,因而成為龍頭。

  不過東亞經濟合作體的組成,還是遙遙無期,反而大中華經濟圈的形成,是較為實際的想法,自兩岸先後加入世貿以後,貿易壁壘已經清除,現在已是適當時機,研究如何增加兩岸四地的貿易數量,減少交易成本,同時結合強大的外匯儲備,去發揮經濟的能量,然後再在未來的東亞經濟合作體中,爭取領導地位。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