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知名企業為中國海軍建造的LR7新型深潛救生艇。 |
中評社北京11月17日電/東方網消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際研究學院日前文章稱,亞洲各國紛紛自建或外購潛艇,未來幾年亞洲將新建潛艇80到100艘,亞洲發生潛艇事故的風險也隨之大幅增加。不過目前僅有中國、新加坡、印度、日本和韓國等國家具備完全的潛艇事故救援能力。
亞洲潛艇數量激增醞釀事故風險
文章稱,潛艇建造技術、安全系統的進步以及其他高技術的發展,降低了當代潛艇行動的危險系數。與此同時,嚴格的人員選拔及訓練過程以及行動理論,也極大的提高了今天艇員的生還率。最近,有關部門對二戰結束至2005年期間的潛艇災難進行了安全調查,結果顯示,自1975年至2005年每500艘可用潛艇的年損失率為0.31.這與1946年至1974年每500艘可用潛艇0.92的損失率已有很大提高。
不過,文章指出,雖然在和平年代潛艇損失率低,但潛艇故事並非鮮有。最近發生的事故便說明了潛艇行動的危險性。2009年3月,美國海軍“哈特福德”號(USS Hartford)核潛艇在穿越霍爾木茲海峽時,與“新奧爾良號”兩栖船塢登陸艦相撞,前者15名艇員受傷,後者約25000加侖燃料洩露。這次事故與發生在2008年1月的一次事故頗為相似:當時,美國軍艦“紐波特紐斯”號與日本油輪“Mogamigawa”號在同一海峽相撞。
文章表示,水下航行是非常複雜的,即便是對經驗豐富的潛艇操作員也是如此。就在“哈-新”事故發生數周前,英國“前衛”號核潛艇在大西洋巡邏時,便與法國“凱旋”號潛艇相撞。
文章指出,可能對潛艇而言最大的威脅是設備故障。眾多零部件中,只要有一個出現問題,就可能會給全體艇員帶來災難。2003年,中國“明”級361號常規動力潛艇事件中,一個關鍵的進氣口無法打開,導致70名艇員全部窒息死亡。2000年8月,俄羅斯“庫爾斯克(Kursk)”號潛艇因內部發生爆炸,致使潛艇與其118名艇員全部葬身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