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來說,美國軍售不只是少有的促進台灣軍備武器更新的管道,而且還是“美國協助台灣防衛”的決心宣示。對美國而言,對台軍售最初考慮更多的是平衡兩岸軍力。英國《簡氏防務周刊》評論稱,美國對台軍售“一向是以平衡兩岸軍力為標準”,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美國早在2000年9月就宣布對台出售200枚先進的AIM-120中程空空導彈,但一直未交付台灣,而是存放在關島由美國“代為保管”,直到美國確認解放軍獲得性能類似的俄制AA-12空空導彈,在2004年AIM-120才正式在台軍服役。
台灣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教授陳一新10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國對兩岸一直採取“平衡策略”,對大陸好一點的時候,就會馬上給台灣一點糖吃,這是一種大國的國際遊戲常規,未來這種美國玩兩岸蹺蹺板的把戲還會一直持續下去。
近年來,“兩岸軍力失衡”更多地被美國媒體提及。台灣也很清楚,不管買進多少國外的軍備武器,台灣並沒有“防衛大陸武力進犯”的能力。台灣前“國防部長”湯耀明甚至說,台灣只能防守一個星期,而後就期待“美軍來援”。
大陸學者也認同這點。前不久在台灣舉行的一次研討會上,有大陸軍方學者自信地表示,台灣放棄“台獨”,勝過擁兵50萬。
《外交政策》雜誌認為,過去這些年來,美國的對台軍售已經變成了一場“政治足球”,更多地是出於象徵意義,超過了對台海力量日益不平衡的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