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氣溫下降,重慶市出租車再次出現加氣難現象。圖為11月16日,車輛在重慶市南岸區融僑半島附近排隊等待加氣。 |
中評社香港12月17日電/美國《世界日報》12月16日載文《中國價格改革前路茫茫》,摘要如下:
近年間,特別是在經濟復甦熱浪中,中國各地頻頻傳出“荒”腔,接下來就是“漲”聲。所謂“荒”,是各種資源的短缺,所謂“漲”則是價格的不斷調升。這“荒”腔和“漲”聲中,唱出中國價格改革困惑。而價格改革如果不能上路,中國的經濟治理難走上正軌,還可能遭遇惡性通脹。
所謂“荒”腔,近期表現尤烈,繼民工荒、電荒、地荒、油荒之後,最近傳出的是氣荒。也就是在各地步入冰天雪地之際,不少大城市的天然氣供應出現短缺,有的城市計程車無氣可加要停運,有的地方無燃氣可用,百姓叫苦不迭。每次的“荒”都各有因由,這次氣荒,被指是壟斷國企利用供不應求失序,向政府“逼宮”加價。
所謂“漲”聲,一方面是伴隨著經濟的向好,各種資源價格走上漲軌,如煤價、電價;一方面是危機過去,政府當局有意放手價格管制,地方政府更是率先帶頭,在公共服務領域漲價,比如全國性的水價上漲;而更甚的就是壟斷國企率領下的,將大量的刺激經濟政策放鬆的信貸,投到不同的領域,搶高價格,最具代表性的是“地荒”聲急,“地王”頻現。
中共執政60年,30年計劃經濟,沒有價格的問題,30年改革開放,所有問題都圍繞價格浮現。上世紀80年代中,當局開啟了價格改革進程,一方面消費品價格市場化逐步實現,一方面部分價格特別是資源價格沒有徹底改革,還滲入壟斷經營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