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風險
路透社評論說,奧巴馬哥本哈根之行有風險,可能會兩頭不討好。一方面,如果奧巴馬代表美國作出進一步減排承諾,可能成為共和黨人攻擊目標,指責他在發展中國家作出足夠讓步前“付出”太多。另一方面,如果他採取“謹慎”態度而導致哥本哈根會議無果而終,可能受到國際社會指責,有損聲望,而且推動國會通過氣候法案的努力可能受挫。
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民主黨人約翰·克里16日在哥本哈根說,哥本哈根會議能否取得成果“至關重要”,將直接影響氣候法案在參議院的命運。
美國民間機構“關注全球問題科學家聯盟”戰略與政策主任奧爾登·邁耶說:“他(奧巴馬)做了會遭罵,不做也會遭罵,所以乾脆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邁耶主張奧巴馬積極推動哥本哈根會議談判取得進展,因為“這是他競選總統的目的之一。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也是因為有這種潛力。”
富國窮國矛盾大 會談進展減速
美聯社分析指出,哥本哈根峰會到達尾聲,有預料會議只能達成基本協議,取代《京都議定書》的具體減排協議落實機會甚微。其實,2007年12月的“峇里路線圖”,為各國達成力度更大的“全球新減排協議”定下兩年時限,使得今次峰會未舉行即困難重重。
兩年前峇里峰會召開時,與會國同意以兩年時間,安排新協議取代將到期的《京都議定書》,目標是加強減排。然而,時任美國總統布什已消極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達7年,外界對其最後1年“回頭是岸”不抱希望。這使得奧巴馬上台後,只有短短11個月與各國磋商新協議。可是,奧巴馬政府上台後的重點卻放在推動醫保改革方案,在這個人均排放廢氣最多的國家沒有確切減排承諾之下,國際社會對哥本哈根峰會能達成實質協議的期望,早已愈來愈少。
發達國被指欲擺脫京都議定書
會議從本月7日開始,與會各國代表的前期任務是,盡可能掃除技術障礙,例如拯救森林、交換清潔能源技術、採取新方式為窮國籌集資金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等,不過,即便是這樣的磋商亦進展緩慢。按計劃,峰會依然應該在“雙軌制”前提下,分別進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長期合作特設工作組,以及《京都議定書》特設工作組的談判,但發展中國家指摘部分發達國家,會議伊始便試圖擺脫《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義務,發達國則指發展中國家(尤指中國印度)逃避責任,雙方爭拗不斷,會議胧速而行。
換主席源於質疑偏袒富國
本周三早上,丹麥首相拉斯穆森突然接任大會主席,消息指,許多發展中國家不滿原主席、前丹麥氣候與能源大臣赫澤高過分偏袒發達國家,對大會陷入僵局負有責任,是換人的真正原因。然而,拉斯穆森接任後並無加快談判進程,當日中午,他以推動談判為藉口,突然違規拋出一份被指偏袒富國的草案供大會討論,惹起發展中國家譴責,昨天才肯收回。這些爭拗都拖著大會的後腿,導致至今大會仍無真正草案文本可供商討。
隨著120國領袖陸續參與峰會,會議今日將進入政治階段,外界普遍相信,峰會難望達成具體協議,但基本承諾則仍有望達成。聯合國基金會主席沃思(Tim Wirth)說:“100多個國家的領袖飛到哥本哈根,不會是為宣布峰會失敗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