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本哈根會議赤裸裸地體現出各方利益博弈白熱化的程度。 |
中評社香港12月20日電(記者 亦昀編譯報道)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亂象叢生。中美等五國好不容易達成的《哥本哈根協議》未獲全面通過,為打破尷尬僵局,大會宣佈將協議文本“記錄在案”,持保留意見的國家和地區不必簽署,哥本哈根會議最終都未能達成任何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到底是哪些國家在堅定反對協議?問題癥結究竟是什麼?一些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理清了峰會背後的亂局。
哥本哈根會議赤裸裸地體現出各方利益博弈白熱化的程度。中國、印度、南非、巴西和美國在最後一刻敲定了一份被稱為《哥本哈根協議》的文件。然而,經過徹夜談判,這項協議卻遭否決,事緣少數發展中國家十分不滿,認為該文件不能促使各國就扭轉危險的氣候變化做出實質行動。
根據聯合國的規定,該協議必須得到與會的193個國家一致通過,才能成為聯合國正式協議。至此,哥本哈根會議陷入尷尬僵局。
根據《哥本哈根協議》,五國就若干問題達成共識,其中包括同意將全球氣溫變暖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此外,協議同意發達國家在未來三年內提供300億美元給發展中國家,用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它還提出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每年籌集1000億美元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目標。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這項協議將成為全球行動的基礎,但他也承認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因為它根本不足以應對全球變暖。
雖然這項協議遭到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反對,但是大多數國家還是願意妥協,希望它能夠獲得通過。
協議的主要反對者是誰?
BBC的報道指向南美國家,包括尼加拉瓜、委內瑞拉、古巴、厄瓜多爾和玻利維亞等國在內的美洲玻利瓦爾聯盟(ALBA)主張反對這項協議。
另一些發展中國家也被這項協議草案“激怒”了。蘇丹代表團團長迪亞平(Lumumba Stanislaus Di-Aping)怒言,這簡直是“要非洲簽署一份自殺協議”。他稱,這項協議“缺乏任何責任感和道德”,我們不會因為接受了1000億美元的“賄款”,就去毀滅非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