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23日電/互聯網在中國輿論景觀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其扮演的角色也愈發顯著。
聯合報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近日發布的社會藍皮書《2010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互聯網已成為中國新聞輿論的獨立源頭,而網絡結合手機則已成為最強的輿論載體。
藍皮書中的“2009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根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對今年77件影響力較大的社會熱點事件進行的統計分析發現,由網絡爆料而引發公眾關注的有23件,約占全部事件的30%,即約三成的社會輿論因互聯網而興起,凸顯了互聯網作為新聞輿論獨立源頭的社會現象。
這些網絡暴料事件包括廣東韶關市勞工群毆、上海市交通管理部門“釣魚執法”及“愛之女”閆德利公布“嫖客”手機號碼等等。
截至今年9月,中國網民總數達到3億6000萬人,居世界首位;全國互聯網普及率25.5%,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龐大網民人口促使中國的社會輿論景觀和信息傳播模式發生根本性改變。
科技的進步實現了網絡與手機的結合,網友可通過手機上傳文字、圖片甚至視頻,大大增強了網絡輿論的傳播範圍。微博客如Twitter在2009年十分活躍,報告認為它在中國“有效地突破了某些信息屏障,趕在了傳統媒體報道和政府新聞發布的前面,第一時間發布大量第一手的信息,成為殺傷力最強的輿論載體。”
報告表示:“互聯網上的‘新意見階層’(網民)已經結成了一個有現實影響力的虛擬‘壓力集團’”;“網民從自身利益出發評議公共政策,經常能夠有效地改變決策方向。”
政府安裝“綠壩”上網過濾軟件的計劃,因網民的質疑和激烈反對,而在今年7月1日強制安裝前夕發生政策急轉彎的情況,就被報告形容為“2009年網民作為‘壓力集團’整體發聲和發力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但報告也指出,“這種虛擬‘壓力集團’不是政治組織,現階段在若干具體利益問題上具有溫和表達不滿和不服從的特征,不會對社會穩定產生顛覆性影響。”
一些社會觀察人士認為,在中國現有政治制度的框架下,為了解決由上而下的監督乏力,而由下而上的監督流於形式,網絡民主是現有政治制度中的重要補充,可發揮權力監督的作用。
面對這個新的社會發展趨勢,中國政府強化網絡管理同時,同時也積極建立更快且及時應對網絡輿論的能力,全面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政府對網絡民意的監測、反饋和吸納機制。
人民網輿情檢測室分析師單學剛受訪時說:“政府(對網絡輿情)的敏感度在加強,從今年的趨勢來看是很明顯的。各級政府都在搞應對輿情的研討和培訓,最近這幾個月我們就參加了十幾場各級政府在這方面的活動。他們從過去一味的封網、删貼,現在已經開始在回應和面對。”
“明年看來網絡曝光的事件會越來越多,且越來越受重視,網民和政府的互動將會進一步加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