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8日電/明年1月,湖南省為黨外人士預備的13個副廳級職位即將確定最終人選。這是湖南迄今公選黨外領導幹部職位最多、級別最高的一次,也創造了改革開放30年來的政壇新景觀。
新華社報道,本次選拔面向全國,民政、農業、人口和計劃生育等部門以及諸多高校的副職虛位以待,吸引了430名海內外黨外人士報名。考生需經報名、資格審查、筆試、面試、考察與公示、討論決定、試用等層層環節,方能正式走馬上任。
負責此次選拔工作的湖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李宗文說,13個副廳級職位都已有了滿意人選,現正處於討論階段,最後結果即將揭曉。
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彭繼球是368個符合報考資格的參選人之一,他報考了湖南省民政廳和農業廳副廳長兩個職務。儘管未能進入面試,但他認為,這次選拔體現了“中共與黨外人士真誠合作的態度”。
他說,這次考試設置了“領導工作實務”內容,體現了“選什么幹部考什么”,防止出現高分低能。
據了解,本次公選中,54名考官分為六組,各考官在臨考前抽籤決定參加哪一組面試。考官當場向考生亮分,全程錄影並有觀察員監考。面試考官中有8名黨外人士,另有8名黨外人士擔任面試觀察員,在面試中有效行使參與權、監督權。
分析人士認為,與以往偶發的、個別的選拔黨外幹部相比,湖南此次公選時間更集中、規模更大,導向作用明顯,是落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又一重要舉措,標誌著中共統一戰線政策的進一步發展。
湖南是新中國締造者毛澤東的故鄉。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他就指出:“沒有非黨幹部參加政府就會出毛病。共產黨要永遠與非黨人士合作,這樣就不容易做壞事和發生官僚主義。”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6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非中共人士佔3席,政務院副總理、部長中非中共人士也佔較大比例。但是,這一制度設計從1957年開始受到扭曲,在“文革”中遭到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