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繼任的馬英九政府看來在乎的只是眼前的政治利益,要爭取繼續執政的機會與可能,凡事都以民意治國為藉口,只想偏安江左。 |
中評社香港1月2日電/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蔡逸儒1日在聯合早報發表文章說,個人與國家可以因為有理想而成功、而偉大,但筆者知識短淺,未曾聽過、見過有因為夢想和幻想而成大功、立大業的個人和國家。未之有也。
短短三個月,海內外舉辦了不少有關兩岸關係的學術會議,或政策取向較重的所謂美台、兩岸二軌對話,大家都看了不少分析文章,學者之間也深入交換意見,不能沒有所感。一般說來,大家都同意,兩岸關係錯綜複雜,內外因素兼具,雙方都要循序漸進,不要刻意回避某些問題,但也不要揠苗助長,不要急功近利,不要看近不看遠,不要看短不看長,不要略施小惠就立刻要求回報。
台灣連幻想都沒有了
多數兩岸三地學者都能同意,兩岸關係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和平發展是兩岸當前共識,雙方都要把握如此難得的機遇,台灣的民主發展有其可貴之處,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成就讓人刮目相看,兩岸在中華民族現代化的過程中各自立下汗馬功勞,彼此都應肯定、欣賞對方的經驗和成就。部分人士還認為,兩岸都要思想解放、與時並進,和平發展是走向和平統一的必經階段或初級階段。
在樂見兩岸關係良性發展或可預期之餘,筆者或許烏鴉當久了,心中還是有一些隱憂,因為兩岸關係並未因為當前的局勢改善而有根本性的變化,台灣社會仍在以漸進的方式往異化、分離的方向發展。大家不能像鴕鳥一樣對此視而不見,或自欺欺人地只願看到事情樂觀的表象,而忽略了事物更嚴肅的本質。一廂情願的主觀想法或將證明只是短期的假象。居安思危此之謂也。
1950年的韓戰使台灣不被中共解放,1954年的美台協防條約預告了國民政府重返大陸永遠無望,種下了1971年聯合國代表權易手的因子。此後,國民政府進行痛苦漫長的本土化與民主化,以強化其統治的正當性與合法性。話雖如此,當年的老蔣還是三度動員,想要反攻大陸,小蔣至少也還想要把台灣建設成三民主義的模範省,垂範中國,兩人都有一些理想與抱負。
經過李登輝、陳水扁二十年的攪和,如今的台灣已無逐鹿中原的任何企圖心和願景。其實,大家知道,若非兩度“總統”選舉失利,國民黨的大陸政策也不會有今日的發展,2008年繼任的馬英九政府看來在乎的只是眼前的政治利益,要爭取繼續執政的機會與可能,凡事都以民意治國為藉口,只想偏安江左。台灣過去的堅持已由理想、夢想而成今日的幻想,甚至連幻想也沒有了。
馬英九日前接受德國之音訪問,只為了十年或數十年一字之差,還要透過對旅美教授楊力宇的訪問大力澄清,說是統一在台灣沒有市場。換而言之,不但台獨是個選項,統一也成了可有可無的假議題,主張“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在台灣輕則成了食古不化,重則成了罪過禁忌,看來馬政府是不會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追求這個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廣大民眾共同努力追求的理想。
大陸在逐漸退縮?
談完了台灣,再說中國大陸。北京歷來一向堅持“國家”統一、一中立場,這既是理想,也是原則。表面看來,北京立場一以貫之,但實務上,中國又有許多的政策調整。講好聽點,大陸是既有原則的堅定性,也有策略的靈活性;講難聽點,誰又能夠保證,在這個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北京不知不覺地由最初的調整而最後放棄了某些堅持?不知這會不會也變成不隨人的主觀意志而轉移的歷史必然?
回顧過去一年多的歷程,大陸為了爭取台灣民心,為了把握機遇,表面雖然並未放棄統一的理想、一中的原則,但一中原則已改成了一中架構,和平統一變成了和平發展,台灣要國際空間,就同意台灣參加WHA,連戰也出席了APEC,外交休兵也在實踐之中予以落實,台灣要的經濟實利,只要能配合的,大陸卯足全力加以促成,連ECFA也不在話下,就怕一不小心刺激了台灣民意。
如果說北京一路讓步,不斷展現善意,但看看得到何種回應?達賴來了,熱比婭電影播了,雖說這些賬不能算到馬英九政府頭上,但馬政府對胡六條迄今未見正面回應,對於政治對話也一再以時機不夠成熟,開出各式各樣的條件和前提,加以推拖搪塞。更重要的是,馬政府對台灣社會的統獨對立並未拿出具體對策方案,整個台灣主張統一的民意不但沒有上升,反有下降的趨勢,民意並未改變。
就如大陸學者所說,“國家”統一如果沒有台灣民意的支持,統一將不易實現;台灣追求獨立,如果沒有北京的同意,獨立也只是一個幻想。話是不錯,但台灣獨立建國對內的主客觀條件其實都已齊備,如今台灣不敢宣布法理獨立的主要考量除了有戰爭威脅之外,就是國際社會不願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主政者無意、也無能改變社會認知,台灣社會必然仍將繼續往異化的方向發展。
台灣媒體日前報道,解放軍將領羅援曾經表示,馬英九的三不政策(不統、不獨、不武)就是和平分裂。後來他澄清說,談話內容被人扭曲、跳接,長期維持現狀才是和平分裂。而上海東亞所所長章念馳也有謂,馬英九不會出賣台灣,不搞台獨,但也不會成就統一。在許多人看來,兩人評論並非完全沒有道理。誰能保證和平發展必然走向和平統一,而不會像民進黨所堅持的走向和平分裂?
看來,中國大陸方面目前只要維持現狀,只要抓住機遇,只要和平發展,只要台北不要惹事,只要台北不要宣布法理台獨,其他一切都好商量,都能容忍,而且還美其名為與時俱進,把握戰略高度。只不知這是不是也是一個思想和行動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是不是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台北的過去與現在會不會也成為北京未來的鏡子?希望這一切都只是杞人憂天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