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際經貿上,時間已不再站在台灣這邊。 |
中評社台北1月5日電/台灣中華日報今天社論說,東南亞國協(東盟)與中國所成立的“東盟加一自由貿易區”,已於元旦正式啟動,對台灣經貿將產生嚴重衝擊,如何維繫台灣競爭力?應該是社會上下共同努力的目標,但朝野仍有歧見,令人憂心忡忡。
東盟加一自由貿易區涵蓋十一個國家,人口總計十九億,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國內總生產毛額(GDP)加總六兆美元;與全球貿易金額達四點三兆美元,占全球貿易金額的百分之十三點三。就經貿規模而言,東盟加一已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區。
社論說,東盟加一上路後,中國與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汶萊等六國間,約有九成貨物都免稅,東盟出口至中國商品平均稅率由百分之九點八降至百分之零點一,中國出口平均稅率則由百分之十二點八降至百分之零點六。另有柬埔寨、寮國、緬甸與越南等國也將在五年內跟進。
相對的,台灣產品出口到東盟自由貿易區,平均被課徵百分之八點九四的關稅,自然會受到極大影響。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評估,台灣GDP將下降百分之零點零四至百分之零點一八之間,其中出口減少百分之零點二八至百分之零點四一,進口將減少百分之零點五六至百分之零點六。
台灣產業生產總額方面,將減少二十四點六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七百八十億元,未來東盟與中日韓三國自由貿易協定(FTA)形成之後,台灣的生產總額更將減少九十九點九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二百億元,影響之大可以想見;在個別產業方面,化學製品業、紡織業、石油及煤製品業受創尤其嚴重。
社論指,這些重大衝擊,朝野早就心知肚明,但因應對策顯然不同。馬政府認為必須調整全球布局,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為起點,為台灣企業爭取公平競爭的國際環境,並積極尋求與其他主要貿易夥伴洽簽FTA。在野黨則認為,東盟加一其實對台灣影響不大,只要在其中一國投資生產,就可以打遍全部,反而讓廠商更為靈活,台灣也不必和大陸簽署ECFA,只要加速與其他國家簽訂FTA即可因應。
乍看起來,朝野立場似乎差異不大,都認為要分散市場,並加速與其他國家簽訂FTA。但分散市場牽涉台灣產品結構與市場需求,也與台灣競爭對手有關,並非台灣一廂情願可以做到。再就簽訂FTA而論,這是台灣多年來的希望,但目前只與五國簽訂,占台總貿易額不到百分之三,原因就是主要貿易國基於大陸龐大市場考量,不願得罪中國大陸而與台灣簽訂FTA。但最近一年來,許多國家表態,只要兩岸簽署ECFA,就願意與台灣磋商FTA。
進一步說,兩岸如不簽署ECFA,目前的僵局依然不會改變,其他國家縱然想與台灣簽訂FTA,還是會持續觀望;相反的,如果簽署ECFA,即使不能保證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訂FTA,但機會一定比以前大許多。
社論認為,在國際經貿上,時間已不再站在台灣這邊,唯有兩岸加速簽署ECFA,才是台灣因應東盟加一的首要之務,如再做無謂的內耗,繼東盟加一之後,東盟加三又成型,台灣只有被邊緣化一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