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日,在廣西東興口岸查驗大廳,大量中國邊民在排隊等待查驗出境,準備“跨國上班”或“跨國經商”。 |
中評社香港1月9日電/香港《亞洲時報》1月8日載文《中國-東盟協定意義不止於雙贏》,摘要如下:
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正式成立可以說是後冷戰時代最成功的大國外交。
中國同鄰國成功互動的另一類似模式可以是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成功而傑出的鄰邦政策模式擁有許多特點,最簡單的就是“雙贏”。每個東南亞國家都從與中國更加廣泛而深入的關係中獲得了利益。同時,作為一個地區性組織,東盟在中國的參與下也變得更加強大了。
準確地說,“雙贏”模式過於簡單,因為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不同。無論是單個國家還是地區整體,東南家國家在同中國打交道時都更容易遭受風險。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估計,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08年東盟所有成員國都加起來,它們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也只相當於中國的三分之一。上海經濟總量是新加坡的1.5倍。廣東GDP大於印度尼西亞。而中國的中等省份廣西和雲南,兩者的經濟合起來也要超過越南、老撾和緬甸。因此,在與中國打交道時,東南亞必然對風險更加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