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鄭必堅:冷戰思維依然影響著台海局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11 22:57:57  


  著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願景、開辟兩岸關係嶄新格局的重要時刻即將到來

  ——專訪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10年元旦新年講話中再次強調,將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切實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

  1月7日,針對美國對台軍售,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表示,中方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敦促美方認清售台武器的嚴重危害性,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特別是“八一七公報”的原則,恪守尊重中國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承諾,糾正錯誤,停止售台武器,以免給中美合作大局造成損害。這是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外交部第三次敦促美方停止售台武器。

  60年來,“兩岸關係”一直是新中國內政、外交領域不可或缺的核心詞匯,事關國家的核心利益。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三十周年座談會上所發表的重要談話,被稱為“大陸對台政策的第三次戰略性調整”。

  站在60年一甲子的歷史坐標上,怎麼看兩岸關係的脈絡和走向?2009年11月13日,“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在台北開幕。與會的學者中,有多位接近兩岸決策核心的重量級智囊學者,探討的話題涉及兩岸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涉外事務等領域的諸多敏感議題,廣受媒體關注。

  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應邀在這次研討會上作了題為《中國和平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和前瞻》的主題演講,近日就新歷史起點上的兩岸關係議題,這位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整理執筆人、曾參與1982年後歷次中央大會文件起草的著名學者接受了《瞭望》新聞周刊專訪。

  兩岸關係是內戰產物

  《瞭望》:在“一甲子”這個時間點上來觀察兩岸關係,有什麼特殊意義?

  鄭必堅:60年前,大概還沒有我們今天所說的“兩岸關係”這個特定含義的詞。之所以產生兩岸關係,是由於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的中國內戰導致了兩岸分隔、對立,迄今已整整一甲子。

  其間,儘管風雲變幻、人事代謝,林林總總、氣象萬千,但是,兩岸關係由何而來的答案是一清二楚的,它是當年中國內戰的產物。但為什麼當年中國會有那樣一場內戰呢?這就要回溯到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歷史大變局”。

  《瞭望》:您所指的“歷史大變局”是什麼?

  鄭必堅:縱觀中國歷史,真正稱得上“歷史大變局”的有三次。第一次是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解決的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這樣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歷史課題。

  第二次大變局是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之後一百多年間。那次大變動,終結了中國數千年的封建制度,徹底訣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社會,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嶄新社會制度。

  第三次大變局從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至80年代中期發端,世界出現新的大轉折和興起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華民族,包括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面臨著如何適應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的重大轉變,在日益激烈的經濟競爭和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新形勢下努力實現民族振興,這樣一個新的重大歷史課題。

  《瞭望》:第二次“歷史大變局”中的哪些因素影響了兩岸分隔?

  鄭必堅:1840年的鴉片戰爭,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1895年,台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無疑是中國人民最為刻骨銘心的歷史傷痛。

  當年走投無路的清朝重臣李鴻章,曾說中國面臨著“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事實確實如此,那時的中國已然是瓜分豆剖、危如累卵了!近代以來,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振興發展,有多少中國人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各種方向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這其中,地主階級革新派的主張行不通,洋務派遭挫折,太平天國也歸於失敗。孫中山先生第一個喊出“振興中華”口號,開創了近代真正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他領導推翻帝制,締造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在中國近代史上樹立起一座了不起的歷史豐碑。但辛亥革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國勢繼續衰落。面對積貧積弱、多災多難,中國人展開了一次次奮起抗爭。

  我們全民族浴血奮戰,特別是在氣壯山河的抗日戰爭中,奪得抗日戰爭全面勝利,台灣才得以光復,寶島才重歸中國版圖。那時候,中國曾一度有望在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提出的政治主張基礎上,調和內部矛盾,在戰後的廢墟上開展和平民主建設。

  然而,國共兩黨在中國之前途命運的較量中最終還是訴諸戰爭對決。這樣的歷史選擇使中國付出了1949年以後台海分隔的巨大代價,給海峽兩岸中國人留下了幾多大江大海般深深的歷史遺憾。

  《瞭望》:怎麼看兩岸關係中國際因素的交互作用?

  鄭必堅:從世界範圍來看,兩岸關係的由來與其後複雜深刻的發展,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之而起的東西方冷戰密切相關。美國在朝鮮戰爭爆發後出兵台灣海峽直接干預中國的內政,無疑是導致兩岸分隔的最重要外部因素。

  多年來,美國一直將台灣作為“不沉的航空母艦”,使之成為西方對中國大陸實施圍堵戰略的重要一環。直到今天,儘管冷戰格局早已崩潰,但台灣還沒有真正擺脫對舊格局的依附,冷戰思維依然像揮之不去的陰影響著台海局勢。

  新型的兩岸關係正加速形成

  《瞭望》:60年來,兩岸走過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大陸發展有什麼經驗?

  鄭必堅:對大陸來說,這是歷經艱辛探索而開創出一條全新發展道路的60年。特別是近30年來,由於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由於持續推進解放思想和解放生產力,由於開啟了實踐基礎上一系列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使全社會煥發出空前的生機與活力。

  正因為這樣,大陸才能夠實現世界近代以來後起大國發展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持續30年GDP年均增速接近10%的快速增長,全社會由溫飽不足變為總體進入小康。中國以自身的實力壯大為世界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並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從而贏得了在國際上應有的地位和影響力。

  改革開放帶來的滄桑巨變,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大陸的面貌,而且使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和前進方向。結論就是:當代中國必須走也一定能夠走通一條和平崛起即和平發展道路,只有這條道路才是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錦綉前程的必由之路。

  毋庸諱言,30年來大陸在後發現代化進程中,在世所罕見的困難和挑戰中也曾經有過一些失誤。但幸運的是,由於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善於學習、善於總結,勇於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因此總體上還是呈現發展進步的勢頭,國勢不斷提升,人民充滿希望。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