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1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救援人員從一片廢墟中抬出一位遇難者的遺體。海地政府當日宣佈,政府計劃將40萬太子港地震災民轉移到郊外的臨時住處。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1月23日電/回顧海地地震,不禁想到中國的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里氏7.9級地震侵襲了中國四川省的汶川地區,無數校舍、大樓、房屋在地震中倒塌,6.8萬人被地震奪走了生命。然而地震的無情和令人震驚的死亡人數可能是海地和中國這兩個都被地震侵襲的國家僅有的相同點了。
美國《時代》周刊記者奧斯汀.拉姆齊在汶川地震6個月後曾回訪災區,當地的城市面貌和經濟恢復速度之快令他十分吃驚:在都江堰,廢墟和震後搭建的帳篷區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堆積整齊的磚塊、木材和其他建築材料;到處都能看見在建的房屋大樓,許多活動房屋都被免費提供給因地震而無家可歸的500萬災民居住。這些活動房屋是由全新的鋁材和聚苯乙烯泡沫絕緣材料在平整的水泥地面上建造而成,並且被整齊地排列在山谷盆地之中。雖然條件談不上“奢華”,但是居住環境十分乾淨整潔,足以溫暖人心。
中國日報引述報道說,美國紅十字會中國分會的地區代表拉姆齊.拉茨也曾實地考察過汶川地震災區。拉茨表示,他在汶川災區沒有看見任何一個無家可歸的人。“如果拿汶川地震同海嘯或者其他大型自然災難相比的話,這樣高效率的災後重建工作真的很少見。不論是重建計劃還是重建組織工作都進行得非常好,任何一位到過當地的國際友人都對中國政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拉茨認為,與海地相比,中國進行災後重建工作有許多優勢。首先,“中國政府確實是一個很強大的中央政府,它有能力保護支持自己的人民,我認為就是這一點才使中國的震後重建工作如此成功。但是海地的情況截然不同,海地人民需要更多的國際干預和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