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又說,少數人士倡議的“中樞--邊陲”論點認為:語言文化相同的兩個大小經濟體在交往過程中,小經濟體的資金人才和技術必然漸漸被大經濟體的中樞所吸納,小經濟體的政經地位隨之日益下沉,終於淪為邊陲。交通越方便、交往越自由,其吸納的過程會越快。這種論點和五○年代興起的“依賴理論”極為類似,只是加上一個“語言文化相同的大小經濟體”為附帶條件。
其實,“依賴理論”在解釋拉丁美洲二次戰後的經濟發展時,的確有相當的解釋能力。但隨著亞洲四小龍的興起,早已被證明為錯誤的,只好自我修正其理論。為何早期有解釋力而後來被迫修正,其實很簡單:早期歐美國家挾其國際市場的“購買壟斷力”,的確可以將“生產剩餘”壓榨回國,使拉美國家成為“邊陲”,但亞洲四小龍是在一個公平自由的貿易環境下進行出口,當然可以獲取貿易帶來的利得。今天,如果兩岸的貿易是在公平而自由的環境下自然導致的,沒有理由會對台灣造成當年拉美國家“邊緣化”的後果!
社論謂,只要觀察過去的香港和今天的上海就知道:香港的興起就是靠著依賴中國的崛起需要一個對外窗口,雖然香港的人才、資金和技術不斷往中國輸送,但外地和內地流入的資源不斷在填補和墊高它發展的基礎;上海也在和中國各地經濟進行交往,包括中國本地和外國的資源卻不斷湧進上海,上海經濟得以蒸蒸日上。因此,關鍵在於誰的吸引力大,不是誰大誰小!如果台灣和中國大陸進一步發展經貿往來,而且台灣走在中國之前,對中國和外地有吸引力時,沒有道理資源不會湧進台灣,而只有台灣湧進中國。過去是我們禁止它的資源進來,才導致資源移轉是單向的;只要對它們開放,假以時日當然有來有往,會扭轉目前的失衡狀態!
社論最後說,這當然也不表示台灣就要無管制地向中國大陸開放,某種程度的管制就是必要的,更必須適時抗議來表達不滿,爭取該有的政經權益,才是應有的作法!反之,將中國大陸市場看成洪水猛獸,認為必須“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卻是另一種不健康的心態,妨礙我們利用中國、擴展世界市場的機會。我們希望台灣人保持高度警覺,但卻能有信心地看待和中國大陸的經濟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