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月25日電/台灣蘋果日報今天社論說,多年來,民進黨一直有個疙瘩解不開,跨不過,就是提名制度。
每次選舉的提名制度都在初選決定和民調決定之間兩難。而民調又分排藍民調和不排藍民調,所以爭吵不休。按照“民主國家”慣例,黨內初選是理所當然;但任何好的制度到了台灣就變質,黨內初選很多時候反而選出選區選民不喜歡的候選人,以致在選舉中敗北。
黨員太少缺乏代表性
社論指,原因首先是黨員投票不等於選民好惡。地方上很容易就揪出一票人頭黨員團,專給某特定人士抬轎。候選人揪人頭黨員的方法包括:代付黨費、吃喝、出遊,藉婚喪喜慶送金錢、搏感情等。但這樣的候選人並不一定是當地最受歡迎的人選,選舉結果可能是對方候選人獲勝。
其次,民進黨的黨員人數太少,代表性薄弱,所以不能把黨員選出的候選人等同於選區過半數選民的意願。歷次選舉,民進黨黨員初選的得票數,遠不能與選後的總得票數相比就是證明。
社論說,國民黨的黨員人數比民進黨多,但比起以前則少得多,國民黨世俗化後,登記的黨員也越來越少,越缺乏代表性。
再者,現在願加入政黨成為正式黨員的,除了當人頭外,就是基進派,只有深綠或深藍才有興趣入黨;而他們是在光譜的兩極,是少數,他們決定的候選人怎會符合大多數淺色或無色選民的意願?此外,黨員人頭雖少,也沒代表性,但其基進派的音量有如高音喇叭,聲勢有如廣大民眾,讓政治人物發生錯覺而易遭到綁架。藍綠都有此一問題。
社論謂,民進黨有大老說這些黨員一路支持黨的誕生與成長,應有資格投票決定候選人;而且既然有盡繳黨費的義務,也應享受投票決定候選人的權利。話雖不錯,但人數過少沒代表性,況且可投票給特定人選進入高級黨職,像是中委、中常委等也就夠了,不必強求由黨員票決候選人。
民調要準確不應排藍
民進黨決定五都選舉全由民調決定候選人是對的。民調隨機性高,不易操作,公平公正,各候選人皆可派員參與,多做幾次民調即可找出較符合民意的候選人。至於黨員初選佔幾趴、民調佔幾趴,就不必了;而且也不應做排藍民調,才會更準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