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2006年7月15日,第三極書局正式營業。一街之隔的中關村圖書大廈仿佛未卜先知,全場圖書一夜之間執行了七五折,與“第三極”針鋒相對,隨後“第三極”也無奈地打出了七折。
“當時第三極書局向各大出版社和供應商去了一份書函,裡面陳述了中關村圖書大廈價格戰帶給書局的壓力,並且希望得到各出版社的鼎力支持。”老王說。
就這樣,在僅隔一條街的兩家書店間,這場價格戰一直持續了四個月之後回到了八折,此後一直延續至今。老王向記者介紹,以八折的折扣戰,就擠掉了書店毛利的60%。價格戰3年吃掉了第三極書局約5000萬元的利潤。按照六折從出版社拿書計算,書局只有兩折的毛利,扣除掉房租、水電、員工工資,書商的利潤僅僅在三到五個點。
價格戰在3年時間裡“吞”掉了這座中國最大的民營書店。也由此暴露出了中國民營書店的致命弱點。
記者了解到,早在2004年,亞洲單體面積最大的書店——百榮書店,兩個月後便宣告倒閉,而此前上海思考樂書局北京店開業不到一年就匆匆地關門。就出版商來說,一般都以能進入國有書店的銷售網絡為榮,給予國有書店的書籍賬期較長,而對於民營書店,無論其規模多大,在給書數量和賬期上還是有所限制,在發貨速度和價格方面兩者待遇也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