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澳門的外雇政策以保障本地工人就業優先為原則,允許輸入的外雇一般是非技術職位。不過,澳門的失業工人一般是低學歷中壯年,且從事非技術職位。外雇及這批失業人士可從事的工作範疇重疊,久而久之演變為本地工人與外雇「爭飯碗」的問題。
澳門的博彩業競爭對手新加坡,當地不少非技術職位都依靠外雇,但沒有引發激烈矛盾,主因是當地人無意從事非技術職位,故不介意外雇在當地工作。長遠計,澳門要參考新加坡人資處理辦法,並把人資素質不斷提高,讓澳門人擔任較高層次的職位,「爭飯碗」矛盾也可得以解決。
另一方面,兩地同城化,澳門人可北上就業,增加出路,外地人符合條件也應可進入澳門工作,這樣才算公平。澳門缺乏專業技術訓練學校,職業中學學習層面較單一,未能跟上社會多元發展的步伐,有需要正視。
澳門人資有限,引入外雇補充不足的原則雖獲社會認同,但一直沒有具體數據支持各種審批外雇標準,令社會各方產生疑惑。因此,建立人資數據庫,科學化制定人資政策必需提上議事日程。學者認為,該工作不應由特區政府、勞資雙方獨自進行,最好委託第三方顧問公司作全面評估,才能客觀和有信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