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曙松認爲,人民幣國際化可以從三方面謀求突破。
|
中評社台北2月7日電/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今天在旺報發表題為“人民幣國際化之路”的文章,指出2009年是人民幣國際化起步年,但進展仍十分有限,並沒有改變“貿易大國、貨幣小國”的局面。人民幣國際化可以從三方面謀求突破。
一:尋找人民幣的新定位
金融危機以來,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中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要求改革國際貨幣體系,是力爭由美元、歐元、人民幣等一起構成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這一體系更加符合全球經濟均衡和穩定的要求,也更能反映中國經濟影響力不斷增加的要求。
2009年IMF與中國人民銀行簽署協議,同意由中國人民銀行購買不超過320億特別提款權(約合500億美元)的基金組織票據。這是IMF歷史上首項票據購買協定,而且是以人民幣進行支付的,IMF獲得這部分人民幣後,可將人民幣借給相關國家。這可看作是IMF適應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環境、承認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不斷上升影響力的重要信號。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開始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五城市試點,雖然規模仍較小,但結算貨幣功能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認可和接受。
二:積極推動人民幣亞洲區域化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正式啟動對推進人民幣作為貿易區內國際貿易結算貨幣更具有可行性,預計人民幣在東盟國家的流通量會在未來一兩年有增加。2009年中國對韓國、日本、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這五個國家全年貿易逆差合計達1092億美元。貿易逆差意味著內向的貨物流和外向的貨幣流,是一國輸出貨幣、實現貨幣國際化的重要形式,有利實現人民幣亞洲的區域化。
三:金融市場的完善和開放
金融市場的開放,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從三方向擴大人民幣債券市場開放程度,一是將境外人民幣債券的發行主體擴大到內地註冊的外資法人銀行、甚至是合格的境外金融機構,而且發行規模可隨著境外人民幣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二是允許合格的境外金融機構和外國央行直接投資境內債券市場。三是允許境外企業和金融機構在中國內地發行人民幣債券,以直接解決境外機構人民幣資金來源的問題。
2、逐步開放境外人民幣QFII制度,人民幣QFII制度可以有效集中境外人民幣資金,並通過投資分享內地資本市場的成長,其流動性和收益率都將較為可觀,因而對境外人民幣是較有吸引力的一種投資形式,有利於增加人民幣的吸引力。
3、在A股市場適時開設國際板,允許境外企業包括紅籌企業在境內發行人民幣股票。
4、逐步推出人民幣匯率金融衍生品,作為境外人民幣持有者管理匯率風險、提高人民幣資產組合管理績效的工具。
5、發展香港的人民幣離岸市場,香港正逐漸成為境外人民幣最集中、流通程度最大、市場化程度最高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在內地還存在資本管制的情況下,香港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可為境外人民幣提供流通交易的市場平台,為人民幣匯率和利率的市場化提供參考,並能對人民幣的區域化起到輻射和示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