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效應”
大城市優質的社會公共資源對流動人口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記者在一些大城市調研發現,一些流動人員到大城市後就不願離開,融入大城市的願望強烈。這使得大城市人口流動形成“盆地聚集效應”。
在一些大城市,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觀念在更新,與以前一心想著“打工”、“流動”持不一樣的心態。現今許多流動人口已經不再頻繁流動,而是追求與現居住地的文化融合。他們打工所得不再一味寄回家,很多打工者表示“不會拿掙的錢到老家蓋房”,而是準備在當地買便宜的房子,還能升值,到老家蓋房不合算。他們手裡的錢有更多的選擇:一是置業;二是做生意,包括投資、買股票。
據受訪專家分析,大城市在經濟、文化、醫療、教育、公共設施等各種社會資源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對流動人口的吸引力不言而喻。衛生部部長陳竺在 2009年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坦言,中國目前的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優質醫療資源過多集中在大城市。目前北京市各大醫院普遍存在患者住院難的現象,醫院的床位非常緊張。患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一般只能在醫院住半個月左右。
同樣,大城市的教育資源集聚也更加突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聚集了全國最優質的教育資源,一旦擁有這些城市的戶口,就可享受到這些優惠。山東高考生數量是北京的6倍,而北大、清華下達給北京市的招生指標卻是山東的5~6倍。北京約一百多名考生中就有1人有機會上北大、清華,而在山東,4000多名考生中才有1個人有此機會,機會相差三十多倍。山東一些教育界人士感嘆:“這難怪很多外地人擠破頭也要去北京!”
大城市亟待“減壓”分流
北京、上海、廣州等一些大城市的公安和人口管理部門表示,大量外來人口不僅造成了資源壓力,而且給社會穩定帶來了巨大壓力。值得關注的是,人口流動也帶來犯罪問題。
有新統計顯示,北京市70%的犯罪是外來人口,違法犯罪被侵害人中有70%是外地人口。上海有72%以上的犯罪為非本地戶籍人口所為,杭州已經突破了90%,而深圳近10年來抓獲的犯罪嫌疑人和被犯罪侵害的對象中,非深圳戶籍的分別占到98%、95%以上,作案人員和受害對象“兩頭在外”的特點非常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