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7日電/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東協加一)上路兩個多月,預估對台衝擊將於第二季起顯現。會計師建議,兩岸台商都應在採購與銷售流程上做修正、調整,重新檢視新的成本效益,提早準備。
美國世界日報報道,“東協加一”元月1日實施後,對兩岸台商有不同影響,大陸台商可搭中國的便車,在原物料選購、產品外銷至東協貿易區時,享有近於零關稅優惠。
不過,在台灣生產、外銷到大陸或東協的台資企業,就相對辛苦,產品輸往中國大陸或東協國家都得被課一筆關稅,競爭力下滑,在起跑點上輸給“東協加一”的國家。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營運長吳德豐分析,東協加一引起台商的焦慮,最近不少企業都來詢問。受創最深的是在台灣生產、主要銷售市場在大陸的台商,他們面臨停產、賣掉廠房,或搬遷至大陸的因應選項。
關於上述台商,吳德豐建議,台商可考慮遷廠至大陸或東協,好加入此一貿易區;若不遷廠,則台灣的工廠可能先停產或關閉,甚至考慮賣給大陸台商,做為合資經營。
不少台商也寄望政府盡快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好讓台灣藉由大陸平台前進東協。不過政策未定,短、中期來看,在台生產、外銷大陸的台商仍將依其生產品的種類,短期吸收約5%的關稅成本,而這是東協自貿區國家不必負擔的。
另一方面,大陸台商也因為零關稅腹地擴及至東協國家,可挑選的原物料市場、銷售市場變大,逐漸有新的經營方式。
吳德豐舉例,有些大陸台商採購零組件時,習慣向台灣的關係企業A公司下單,但東協加一上路後,可能改向東協內部國家(如泰國)訂貨,因為可省關稅成本。
如果還想跟原合作夥伴A公司下單的話,可以看看A公司是否在東協內國家(例如在泰國、馬來西亞)設有據點,如此,大陸台商只要“轉個彎”,改跟A公司位於泰國的據點下單,也能享受關稅優惠,並延續之前的貿易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