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今年春晚的一個小品提到了“赴韓國整容”,韓國媒體對中國春晚的關注超過往年。韓聯社稱,中國娛樂節目曾經不夠發達,因此,全家聚集一堂看春晚成為一種春節文化。甚至有人稱,春晚是13億中國人都看的節目,是中國的“全民節目”。韓國《東亞日報》詳細介紹了小品的劇情,認為這是反映中國的一些社會現象,諷刺盲目整容之風等。不過,該報認為,“整容韓流”進了“送年特輯”節目,並且通過故事情節表明韓國整容技術很高,事實上強化了觀眾“整容手術到韓國”的印象。在有關報道中還提到“小沈陽”去年“閃電成名”的故事,並說在中國,是否在春晚露面,在哪一時間段露面,成為評價藝人人氣度的標杆。
商業化的韓國媒體也十分關注春晚的廣告收入。韓聯社稱,從巨額廣告收入就可以看出春晚在中國受歡迎的程度,“2002年春晚廣告收入2億元人民幣,而今年有6.5億元”。在羨慕之餘,韓國媒體也表示,今年春晚間接為特定企業做廣告“超過了度,越過了線”。韓聯社駐沈陽的記者連續幾天發回“央視春晚因過分的間接廣告令人皺眉”、“過分廣告惹惱中國公眾”等報道。對於央視網站新年伊始即遭受攻擊,韓國媒體也分析說,“無視觀眾力量的傲慢行為必將帶來不良後果”。韓國媒體之所以如此關注中國春晚的這個“敗筆”,是因為在廣告方面,韓國電視媒體比較規範。韓國各大電視台在娛樂或綜藝節目中涉及相關商品時,盡可能不拍出產品的品牌。實在無法避免,需全部露出道具時,電視台常用打馬賽克的方法,模糊處理有關道具的品牌。
國內關於今年春晚的批評聲也很快傳到了日本,在晚會結束不久,關注中國新聞網媒的日本網站recordchina就說,春晚在中國遭遇“滿意度寒流”。美國《華爾街日報》2月17日報道說,作為世界最大電視市場上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之一,中國年度春晚已經成了人們發洩對央視不滿的重點攻擊目標。批評者說,晚會了無生氣、令人生厭。文章說,中國官方媒體也加入了批評行列,認為“春晚這種已近而立之年的傳統現在過時了,最多也只是一次懷舊之旅”。文章認為,這樣的批評還是相對溫和的,而觀眾對“晚會被植入大量廣告”的抱怨迫使晚會導演不得不出來辯護。在《華爾街日報》另一篇報道中,也提到了“央視所具有的壟斷地位”,以及面臨的網絡春晚挑戰。
春晚被議論塑造中國“大眾文化”形象
“有了春晚,春節才是春節。”身處海外的華人對春晚同樣抱有非同一般的期待和關注。與國內輿論更愛“挑刺”不同,海外華人對春晚節目本身還是抱著比較寬容的態度。畢竟,一場春晚能讓人感受到“家”和“年”的氣氛,寄托自己的情感。比利時魯汶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小李告訴記者,“雖然我和同學們對春晚有這樣那樣的不滿意,但不管春晚好不好看,我還是會選擇繼續看春晚的。這是一個跟家人團聚的機會,一種文化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