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同樣議論春晚植入廣告過多外,對小品中出現的那些網絡流行語,老一輩的華僑表示“聽不懂”,而年輕一代則覺得“很有趣”。早稻田大學的研修人員趙先生則認為:“春晚用了很多網絡詞匯,但是效果實在感覺不好。演員似乎並沒有深刻體會某些流行概念之所以流行的真正原因。”布魯塞爾“荷花飯莊”的駱老板來自廣東,他希望將來春晚導演能放寬眼界,“再照顧一下南方的觀眾”。
匈牙利華人攝影文化沙龍會長史小行認為,今年春晚再次令人失望,雖然晚會場面效果不錯,高科技運用越來越好,但實質內容始終沒有新意、面面俱到又思維簡單,整體看完後的感覺是索然無味,又無可奈何。匈牙利華人信息機構“歐洲華通社”認為,央視春晚之所以創新和變革還不夠,還是受到錯綜複雜的脈際關係和現有機制的制約。
海外不少華人認為,商業目的綁架了春晚,讓人無法接受。還有些人認為今年晚會中的政治味道多了些。不過,在《環球時報》英文版工作的美國專家貝瑞卻認為,春晚中講述國慶閱兵式女飛行員的小品很有意思,因為在美國他沒看過這樣的節目。他認為,節目涉及愛國等政治性話題,回顧過去一年的成就沒什麼錯。貝瑞說:“作為一個外國人,我覺得軍事題材的節目挺好的。要知道,美國的軍隊這會兒正在打仗,而不是像中國軍隊用歌舞娛樂來慶祝新年。”
貝瑞還說,作為一個粗通中文的外國人,比起相聲小品等語言類節目,他更喜歡的是歌舞類節目,“比如少數民族歌舞,非常精彩華麗”。貝瑞認為,雖然有些中國觀眾會批評春晚,抱怨節目俗套不夠創新,但是要知道,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而且幾乎每個人都會看晚會,眾口難調。
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的渡邊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將所有的藝術種類融於一個晚會,從時間效率和效果上可能並不是最划算的……晚會的風格模糊,編導的壓力自然會非常大。”曾經訪問過中國的日本研究生杉穀祥子認為:“民眾的娛樂需求和互聯網絡技術的發展要求電視媒體提供更多樣式、更多層次的節目選擇,用一台晚會來承載這些所有的期待,未免有些過於沉重。”杉穀祥子認為,春晚已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一個傳統的標誌,說草率地放棄它是不負責任的。日本曾有一項針對中國文化印象的民意調查顯示,在日本民眾眼中,春晚和吃餃子、貼春聯等傳統印象並列,成為中國新年民俗的重要標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