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南水北調中線移民近33萬 拆遷補償壓力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24 09:38:14  


 
兩次離鄉

   50年前為建丹江口水庫,村民張培海一家已搬遷一次;50年後為南水北調他們再度移民

  得知真要移民了,張培海心情又變得萬分複雜。

  雖說他已無法忍受村裡惡劣的生存條件,但已經45歲的他也早已習慣當地相對清閑的勞作方式,春季收拾下橘園,夏季在淹落區———水庫枯水季露出的大片肥沃平坦的土地,種一季芝麻,一年的收入就可保證有三四萬。

  而移民將來的生活,完全是個未知數。

  “我已經不是當年的毛頭小夥了,適應能力差太多了。”張培海說,這已是他們家的第二次移民。第一次發生在1958年。

  那年9月1日,丹江口水庫樞紐大壩開始動工興建。丹江口水庫建成蓄水後,均縣位於海拔162米以下的鄉村、集鎮、土地、山林和不及搬遷的珍貴歷史文物永沉水底。

  1959年,均縣(後更名為丹江口市)縣城遷至沙陀營,一座水電城市就此興起。均縣縣城周圍的農民被移民安置在襄陽、隨州等地。當時全市動遷移民160448人,其中外遷71875人,市內安置88573人。

  葉明成和張培海一家一樣,也經歷了兩次移民。當時他14歲,被安置到隨州安居鎮肖店公社。

  他無法理解父母為何一直掉眼淚。他看著家門外不遠的均州古城一天天陷入汪洋,在水漲到家門外十幾米時,他和父母鄰居上了船。先是坐船,後是坐火車,輾轉三四天,一家人才來到隨州。

  搬遷到外地的移民面臨著完全陌生的環境,葉明成的父母種慣了旱地,到了隨州改種水田,很久無法適應,一家人生活頗為清苦。一起移民到隨州的鄰居們變得異常親密,“就像親人一樣。”

  葉明成並不像父母一樣天天念叨著想回去,但他很快意識到,作為移民便會失去很多機會,升學、當兵,甚至是招工。

  1979年,葉明成娶了均縣鎮關門岩村的一個姑娘,把家和戶口從隨州遷回了丹江口均縣鎮。他買了條小木船,靠打魚為生。

  上世紀80年代前後,移民政策放寬,葉明成的父母也回到了均縣鎮,一開始是在水庫邊用芝麻秸搭了座棚子。

  1984年,葉明成請全生產隊的老小吃了頓飯,終於將父母戶口落入了關門岩村,他們終於再次成為故鄉的居民。第二年,葉明成的父親去世,老人告訴葉明成,死在家鄉,他沒什麼遺憾的了。

  隨著漁民的增多,葉明成開始嘗試網箱養魚,經過二十多年,他已擁有40個網箱,加上十幾畝柑橘園,一年收入可達到20萬元。

  如今,葉明成又再度成為移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