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老實(輕信斯坦因謊言,將價值連城的文物以極低價售出;後來甚至主動贈送)
特點:運氣好(麻城乾旱,災年沒有餓死;肅州當兵,沒有戰死;發現藏經洞,對敦煌文物流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沒有被批判死)
特長:善於發現(雇敦煌貧士楊果為文案;靠發售抄寫的道經和替香客代寫醮章、兼收布施等賺些小錢。光緒二十六年(1900)初夏,因楊在洞窟墻壁上磕煙鍋,發現有回音,楊將情況以實相告,王圓籙遂與其破壁探查,發現藏經洞)
主要工作經歷:小時候因為天災人禍而逃出家鄉,來到西北的河西走廊的酒泉一帶(難民如果也算是職務的話)。清光緒初,入肅州巡防營為兵勇(正當職業,混口飯吃)。退伍之後,在酒泉出家受戒為道士,道號法真(終身職業,也是為了混口飯吃)。後流浪到敦煌,住在莫高窟,成為莫高窟實際上的住持。發現藏經洞後於光緒三十二年在大窟前修建三層樓閣,自己寫了《重修千佛洞三層樓功德記》記其事。
從王圓籙的個人履歷來看,王圓籙的確是一個小人物。他發現了藏經洞,也使藏經洞內的文物散失殆盡。但是,無論什麼人發現藏經洞,對於敦煌文化而言,都是一種貢獻,對於人類文明來說,都是一個了不起的重大發現。藏經洞的發現預示著敦煌學的產生,王圓籙也為敦煌學的產生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實,在藏經洞發現之後,王圓籙做了他該做的一切,盡了最大的努力。王圓籙曾向地方官報告發現藏經洞之事,也曾提供實物證據,但一些當地官員在得到寶物後也只是玩賞而已。就連後來對敦煌學研究做出了很大貢獻的葉昌熾和當時甘肅省學台,都沒有對藏經洞進行實質性的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