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6日電/今年2月8日,上海世博會標誌性建築中國館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儀式。在科學會客廳,何老為大家講述了設計中國館——這頂眾所矚目的“東方之冠”的創作理念。
何鏡堂在主持設計中國館時,從中國古代建築名為“鬥拱”的構件中受到啟發,以一座模仿鬥拱層叠出挑的倒梯形造型形成了中國館最初的方案。往前傾斜的倒梯形設計含著一種重力向下的感覺。通過展現這種向力學挑戰的概念,中國館傳達出一種自信。
有人說中國館的設計像東方之冠,有人說它是天下糧倉,還有人說它像鬥拱、像青銅鼎、像器皿……何鏡堂院士的回應大度而不失自信:“建築不但有功能技術的一面,還有藝術、文化和意識形態的一面,各人評論見仁見智,有各自的理解是正常的。雖然說法不一,但每個人都說這是中國的,體現了我們國家上升的氣概。說明我們抓住了中國的文化特色。”
在這個基礎上,何鏡堂院士進一步用挑空和通透感來回答“開放的中國拿什麼與世界對話”的問題。至此,他認為 “東方之冠”解決了中國館展現中華智慧和國際姿態的問題,實際上也回答了中國傳統與時代步伐兼容的問題。同時,國家館與地區館的整體布局隱喻了“天地交泰、萬物鹹亨”的願望,展現人們對理想人居環境的憧憬。
講起中國館設計評選過程中的故事和插曲,年逾七旬的何老神采飛揚、言語生動、激情洋溢,台下觀眾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