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6日電/3月15日,美國130名國會議員聯名寫信呼籲奧巴馬政府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3月17日,世界銀行也發布報告建議人民幣匯率更加靈活。以諾貝爾獎獲得者克魯格曼教授等為代表,美國的很多智庫學者也在媒體上廣泛呼籲,現在新一輪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已經形成。對於中國來說,一個艱難的選擇擺在面前。
但實際上,縱觀各方觀點和討論,人們對以下兩個問題還是需要答案:人民幣升值是解決經濟失衡問題的根本出路嗎?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的根本目的何在?
人民幣升值並非根本出路
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對於第一個問題,答案非常清晰,人民幣升值並不是解決經濟失衡問題的根本出路。
美國認為,人民幣升值可以改善中美貿易狀況,減少美國貿易赤字,有利於全球經濟平衡發展。這種觀點是不合理的。國際貿易更多地由國際產業分工和產品競爭力等因素主導。一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收益,也由該國的資源禀賦、技術條件等實體經濟因素決定。
中國的貿易順差源於中國勞動力低成本和資源禀賦優勢。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已經升值近21%,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16%,但從前一段中美貿易情況來看,人民幣升值並沒有改善中美貿易順差的情況。今年3月中國有可能實現單月貿易逆差,但中美之間仍將是順差。
其實美方對這點是清楚的,也是承認的,若要緩解中美貿易差額問題,應由美方放開對高科技等產品的出口。
不僅僅是人民幣,德國、日本近三四十年的故事也是如此。雖然德國馬克、日元、歐元對美元整體有很大幅度的升值,但德國、日本依然是全球最主要的貿易順差國家。
美元地位要求赤字 全球化帶來美國逆差
美國的國際收支赤字,本質上是由美元本位製造出來的。貨幣儲備資產的供應國,必定會存在國際收支赤字,否則無法向世界其他國家供應儲備貨幣。美國要向世界其他國家供應美元,必然會存在國際收支赤字。這是一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的最重要的輸出渠道。
要知道,日本過去30年一直持續進行的日元國際化之所以成效不顯著,在目前全球儲備貨幣中占比非常低,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日本是貿易順差國,無法通過貿易赤字的形式對外輸出貨幣,而只能通過金融資本渠道進行貨幣輸出。這是日元國際化和美元、歐元國際化的一個根本區別所在。也再度反襯出,貿易赤字與美國國際貨幣地位的關係。
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是美國貿易赤字的最重要根源。還有一個重要角度,不在於貿易,而是全球在投資和產業層面的分工。正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多次所指出的,中國沿海很多企業、工廠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產業轉移,但在所有權上仍屬於美國或其他國家的企業。美國在中國投資的企業,生產產品出口美國,其實本質上是美國自己的企業產品在滿足自己的需求。
由於目前的貿易順差統計機制,是以國境線,而不是以所有權來統計,這造成真正基於所有權層面貿易統計的假象,這是由於資源禀賦導致的全球投資和產業轉移造成的。
自美國產業開始向墨西哥、日本、亞洲四小龍、中國大陸,乃至向印度、越南等新興市場轉移開始,美國的貿易結構就被國境線所改變,但這個過程本質上是美國企業通過全球資源配置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過程。雖然表面上是美國貿易逆差,但美國卻獲得了更大的利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