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日電/ 從收藏名家馬未都1996年在北京建立我國第一家民營博物館觀複博物館算起,民營博物館已經風風雨雨、跌跌撞撞走過了14個年頭。其生存現狀如何?未來路在何方?筆者近日對此做了調查。
大多經營慘淡
儘管許多民營博物館名聲在外,但其中大多數經營慘淡、勉強支撐甚至面臨歇業倒閉的現實,令館主們對民營博物館未來的發展憂心忡忡。
作為第一批獲批的民營博物館之一,古陶文明博物館在京城民營博物館中也算小有名氣了,但這並不能改變其在夾縫中生存的現狀。“1張門票幾十塊錢,少的時候1個月十幾張,多的時候1個月三四十張。現在還只能靠我個人的勞動所得養活博物館,這些年自己字畫作品的銷售所得基本上都貼在裡面了,目前很難有大的發展。”館長路東之不無感傷地說。
古陶文明博物館位於宣武區南菜園西街12號,這座“藏”在地下的博物館,展廳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每年租金20萬元左右,場地租用費用就占了支出的一半,再加上管理人員、藏品保管、日常維護等開銷,每年大概需要50萬元才能維持博物館的正常運轉。這對於沒有國家政策經費扶持、“非盈利”性的民營博物館來說,不能不說是巨大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