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DF-11A近程彈道導彈。(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4月1日電/《環球時報》摘編美國《世界政治評論》3月26日文章,原題:崛起的龍,昏睡的象
最近,中國和印度分別表示將增加2010財年國防預算。根據官方數字,中國國防費預算增加到780億美元,較去年增長7.5%。印度的國防預算則增加至320億美元,增長幅度小於4%。
此外,中印兩國在實現各自軍事目標的方法上也形成鮮明對比。中國軍費是為了實現軍事強國的長期目標,而印度卻僅僅是為了資源分配,缺乏長遠考慮。結果在兩國軍力上體現出來———中國獲益良多。
過去20年,中國的國防預算一直呈兩位數增長,有效支持了北京增強綜合國力(體現為軟實力和硬實力)的戰略需求。還有,中國軍力投資一直和解放軍的改革同時進行,國內軍工業越來越複雜,而且解放軍非常重視研發。中國政府沒有理由因為金錢的原因阻礙現代化進程和改革動力。
幾十年的努力為中國帶來“豐厚紅利”:軍力增長迅速,已能觸及鄰國以外範圍。印度在過去20年的軍費支出缺少連貫性,而軍費未能呈現線性增長,說明計劃制訂過程中存在缺陷。
中國政府每兩年發表一次國防白皮書,勾勒出本國安全目標,而印度則沒有這方面的嘗試。印軍只能按照自己的“願望清單”,撰寫短期、中期和長期計劃文件。然而,由於這些文件嚴謹性不足或缺少內部競爭機制,或無法將自給自足和國家安全目標結合起來,因此經常引發爭論。另外,年度國防預算的產生不是取決於這個國家的長期軍事需求,而是由可用資源的多少、部門之間的爭奪和更寬鬆的財政環境決定。制定戰略時缺少長遠眼光,這種現象在印度軍工業的緩慢發展中隨處可見。北京通過競爭、評估、監管和激勵這“四項機制”推進基礎設施改革,從而為軍工企業注入大量競爭力,而印度一直在補貼無能的公共生產領域和研發公司,而各種各樣的委員提出的改革措施既沒能付諸文字,也沒能貫徹精神。
因此你就不會奇怪,兩個世紀以前就建造了軍工廠的印度為什麼沒有一家能夠在全球數得上的軍工龍頭企業。你就能夠理解,為什麼當今天的中國駕駛自己的戰鬥機翱翔藍天時,新德里卻忙於試飛6家非印度本國公司製造的飛機,拼命想要拉近和北方鄰國的軍力差距。隨著中國軍力迅猛發展,印度如果不集中精力行動起來,它會更加絕望。(作者:庫馬爾-巴赫拉,曾鏵/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