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3日電/今天,全國人民將進入“清明小長假”,開始春節長假後的第一次三天的連休。
《人民政協報》報道,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在清明節期間,除了緬懷先人外,還有踏青的習俗。那麼,今年清明小長假,您怎樣度過?去掃墓?去踏青?在家調養身心?或是已將時間安排滿了,每樣活動都不落下?
無論您有什麼樣的計劃,先請聽聽幾位不同行業專家對清明節的解讀,在他們的話語裡,或許您會體會到如何度過更加有意義的一個清明節。
傳統篇
主題:行走歷史 莫忘先賢
嘉賓:著名人文學家、第八至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李漢秋
“清明節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個是紀念先人,帶著悲傷的緬懷,另外一個是踏青春游,放鬆心情、接近自然,自古以來,清明都是‘悲歡結合’的一個節日,這也體現了陰陽的平衡吧。”作為將清明、端午等傳統節日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的積極推動者,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李漢秋先生從傳統的角度談了他對清明節的一些體會。
“首先說緬懷先人。生者緬懷已逝的先人,慎終追遠的同時,也希望後人將來能緬懷逝去的我們。這是一個接力棒,代表著家族甚至整個民族的傳承。”李先生說,中國人有根深蒂固的敬祖、尋根思想,所以致使海外華僑、華人,海峽對岸的台灣同胞,不管多麼遙遠,清明節總會有歸鄉祭祖的習俗。
李漢秋說,更應該提倡的是,在緬懷家族先人的同時,莫忘為我們國家、民族作出突出貢獻的先賢。曾有北京網友提議,如果清明節不想走得太遠,清明小長假就近走訪一下名人故居是很不錯的選擇。四月的魯迅故居,正是丁香勝放、刺梅飄香的時節,整個院落彌散著清淡的花香,更覺幽雅;茅盾故居可以看到茅盾先生生前種植的葡萄;郭沫若紀念館可以聽到郭沫若與“媽媽樹”的故事……“我也想說,清明是我們民族傳統的節日,一位先賢就是一段歷史,就是我們民族文化中非常寶貴的精髓。”
李先生說,現在很多地方非常重視這一點,比如在北京,已經連續三年在清明節期間推出“清明時節 緬懷名人 走進故居”主題系列活動。“我很贊同清明小長假期間,借著春回大地的好時節大家走出戶外去郊游,這有益於民族健康,有益於修身養性,可是如果能利用一天的時間,去憑吊一下我們的先賢,去感懷他們對國家、對民族甚至對人類所作的貢獻,那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悠久的中華歷史中,出現過數不清的傑出人物,他們的足跡遍布祖國山河,可以說每一片土地、大小鄉村都會有本土的先賢,對他們的懷念就是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就是對我們國家、民族的熱愛。”
李先生表示,近期,很多地區有重興清明傳統文化之風,如開封以《清明上河圖》為由頭開發了清明上河園,更進一步推出清明文化節,還有清明節發源地的山西介休連續三年開展“山西介休中國清明文化節”,3月19日,上海首屆清明文化節開幕,吸引眾多市民前往體驗掃墓踏青吃寒食的傳統清明節文化,北京也將舉辦“祭先農 識五穀”、“清明詩文誦讀”等活動。對於這些活動,李先生認為應該充分肯定、積極推廣,“要把民俗活動搞起來,讓民眾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假期。”
休養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