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在城市化與工業化急劇發展之下,也曾面臨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資料圖片) |
20世紀初,美國在城市化與工業化急劇發展之下,也曾面臨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
打動一個男人,先從他的胃開始,西奧多.羅斯福亦不能免,厄普頓.辛克萊的《屠場》就是這樣打動美國千千萬萬公眾,掀起一場屠場革命。
厄普頓.辛克萊生於1878年,從少年開始以稿費為生,體會下層辛酸與社會黑暗,他的早期諸多著作題材均是來源於此,比如《屠場》、《煤炭大王》、《石油》、《波士頓》等等,大多指向政治腐敗與經濟壟斷。
上世紀40年代,他曾以發表技巧頗為成熟的《龍齒》獲得普利策小說獎,最早他寫作《屠場》,是為了揭露肉廠工人的悲慘生活,以打擊“工資奴隸制度”。儘管如此,現在我們仍舊談論厄普頓.辛克萊,更多是在談論《屠場》,但並非其中的文學特質,而是其人其書引發美國社會的深刻變革。
屠場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在這裡,主人公慶幸自己首先不是一只豬,因為在冷酷的資本主義邏輯下從人到豬的尊嚴都被剝奪到底線,“在這裡,他們不浪費任何東西,他們把豬身上所有的地方都派上用場,除了豬叫聲。”最最驚悚的地方則在於最終的產品,在“五香火腿”、“紅燜鬆雞”、“紅燜火腿”的炫目名詞包裝之下,實際來源是腐爛得再也不能派任何用場的臭肉,連同地面鏟起的渣滓一道,用來制成罐頭,或者剁碎制成香腸,甚至已經生黴發白沒人買又運回來的食品,用硼砂和甘油處理之後,又作為原料重新制成正品,“從腌肉車間裡取出的豬肉常常發酸,就搓上蘇打粉,去掉酸臭味,經過化學處理,需要什麼顔色、什麼香味、什麼味道就能有什麼顔色、什麼香味、什麼味道,然後賣到自助午餐櫃台上去。”
現實比小說更真實,《屠場》一切細節與故事均來自厄普頓.辛克萊的切身體會,據說他為此曾經在芝加哥的肉聯廠裡和工人們一起生活了七周。當西奧多.羅斯福總統閱讀到這些章節時,正在吃早餐的他“大叫一聲,跳起來,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來,又把盤中剩下的一截香腸用力拋出窗外”,甚至,從此傳言總統變為一位素食主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