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國際先驅導報刊載署名葉海林的文章說,中國和印度不能單純依靠自己的善意和對對方善意的渴望來維持雙邊關係,更應該著眼於對各自最小主張和對方最大主張的精確考量。全文如下:
就在中印建交6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前不到一個星期,印度政府宣布將向不丹王國和錫金邦提供補償,以便穿越這兩個地方的高等級戰略公路能夠盡快開工。當然,這兩件事情可能僅僅是時間上的巧合。然而,這項由印度國防部擔任發包方的工程,目的是修建能夠起降印度戰鬥機的國防公路,選擇在這樣的日子裡“趕工”,至少也能說明主導該公路工程的印度各有關各方,並不認為有必要為營造一個中印建交60年紀念的“和諧”氣氛,而做出哪怕區區數日的推遲。
根據皮尤中心的調查,2005年印度城市人口中持對華友好態度的占56%,不友好的只占20%,而在2009年初,不喜歡中國的上升到了39%,喜歡的則下降到46%。這還是在2009年中開始的印度媒體頻頻對華做出不友好報道甚至是假新聞之前,經過這一年關於中國“入侵”、“陰謀”的發酵,數據只會向我們更不願意的方向轉變。
難道中印建交60年之後,雙邊關係要再經歷一次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低谷?儘管雙邊經貿總額增長勢頭迅猛,儘管兩國領導人和外交人員在各種場合下都強調中印友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曼莫漢.辛格總理曾說“中印兩國聯手就能改變世界”,然而,令人遺憾的事實卻是,雙邊關係的民意基礎正在一點點被喜馬拉雅山上空不時掠過的雜音所侵蝕,現在已經沒有人奢望中印關係能回到1950年代建交之初的“印地秦尼巴伊巴伊(印中人民是兄弟)”了。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印兩國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是媒體的惡意炒作?這樣說恐怕過於高估媒體的影響力並低估媒體的專業精神了——但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不讓受眾“耳順”,報紙就不會有人願意看。就這一點而言,炒作對抗性話題以吸引眼球的媒體可不只印度獨有。
是不是印度媒體以外的精英集團蓄意要破壞中印關係以圖自利?比如軍火商為獲得更多的國防採購撥款,或者邊界地方政客能撈到更多的聯邦財政資助,又或者外交安全部門由此可以在公眾面前把自己打造成英雄般的國家衛士?都可能,但也都不充分。畢竟,一個精英集團要策劃一個針對其他國家的蒙蔽自己人民的陰謀,成本上和技術上是難以實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