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台軍復仇者防空導彈發射車。 |
中評社北京4月9日電/中國青年報發表中國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杜文龍的文章,2010年3月30日台灣《聯合晚報》消息,島內國民黨“立委”丁守中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質詢台軍方是否要發展中程地對地導彈,以及導彈是否會於今年6月在屏東九鵬基地試射時,台“國防部副部長”楊念祖表示,結果朝此方向發展是對的,台“國防”發展原則是“以實力尋求和平”。這一回應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台軍正在發展射程1200公里的地對地中程導彈及射程800公里的巡航導彈的消息。如此敏感的話題,勢必引起兩岸和周邊對台軍導彈武器的現狀與發展潛力的密切關注。
現狀:在亞洲地區導彈密度最大
台灣軍隊在上世紀70年代初就確立了武器裝備發展“導彈化”的目標,幾十年來十分注重導彈武器的發展。目前,陸海空三軍的武器導彈無論種類、性能已經達到較高水平,而且絕大部分的導彈武器與美國保持了同期同代,主戰型號中不少是美國現役裝備。從部署密度上看更為驚人,據國外權威機構統計,目前台軍在台灣島上部署的各型導彈數量5000~7000枚,密度已經與以色列基本持平,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
陸軍導彈:台灣陸軍的導彈主要有反坦克導彈、防空導彈、地地導彈、巡航導彈四類。
反坦克導彈主要有便攜式和車載的BGM-71“陶”式、機載AGM-114“地獄火”、便攜式“標槍”、“昆吾”四種,前面三種均從美國通過軍售方式直接獲得,自制的“昆吾”反坦克導彈是早年俄羅斯的第一代AT-3的仿製品,由於技術相對落後,這些年已經難見蹤跡。目前,台灣陸軍中的反坦克導彈與美軍裝備基本一致,其中,“標槍”導彈是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投入使用的新型反坦克導彈,台灣陸軍在導彈研製成功後迅速採購了多批。AGM-114“地獄火”主要配備從美國引進的AH-1W和OH-58D直升機,早期引進的主要是激光半主動制導型,近年又引進了抗干擾能力更強的雷達制導型號。從總體情況看,台灣陸軍的反坦克導彈技術水平世界一流,形成了較完備的立體突擊布局,具有較強的裝甲作戰能力。
防空導彈主要有“毒剌”、“小槲樹”等低空防空導彈。“小槲樹”導彈能夠打擊5000米距離上的目標,“毒剌”導彈能夠打擊4000~5000米距離上的目標(台軍引進的“復仇者”是車載“毒剌”發射系統),具備了一定的低空防禦能力,射高也覆蓋了從0~5000米的高度。
地地導彈主要有“青蜂”和“天弓”2B兩種,其中“青蜂”導彈是在美國“長矛”導彈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由於射程只有80~130千米,再加上技術相對落後,已經退出現役。“天弓”2B在“天弓”2型防空導彈的基礎上改進而成,通過換裝80~100千克戰鬥部,由防空導彈成為首型自制的地地彈道導彈,射程近300千米。日前,台“國防部副部長”楊念祖所暗示的射程1200千米的地對地中程導彈,就緣於此種導彈。
巡航導彈目前只有“雄風”2E,這種能夠攜帶400千克彈頭攻擊地面目標的巡航導彈,採用GPS+慣性制導等復合制導方式,射程為600~1000千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