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2日電/香港特首曾蔭權早前在北京簽署《港粵合作框架協議》。政府聲明告訴我們,這“是首份由國務院批准的港粵簽署的”協議。據此推測,該協議的分量比所有此前簽署的都要重。
環球時報引述香港《南華早報》題為“傲慢,而非上海,才是香港的最大威脅”的文章說,自國務院去年宣布要在2020年前將上海發展為重要國際金融中心以來,香港的政策制定者們一直擔心這個城市的生計受到威脅。他們認為,唯一確保香港未來的方式就是贏得中央的照顧。
其實他們不需要害怕。將上海發展為金融中心的通告,更多反映出上海的經濟弱點,而不是其實力所在。最重要的,這一提法是在上海經濟的兩大支柱———出口型製造業和土地銷售———遭受突然打擊的情況下促成的。
想建設世界級金融中心,上海要走的路還很長很艱辛。同時,需要金融服務的內地公司以及計劃在中國投資的國際機構都將繼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香港。
儘管上海股市的票面市值可能已經超過香港股市,但香港資本市場的成熟度和深度都是內地市場很多年後也無法比擬的。在外匯交易方面,香港也是遙遙領先。在其他領域,香港的領先優勢從中期來看也都牢不可破。幾十年前,資產管理就已經是香港的專長。
作為皇冠上的寶石,香港的監管體系也有很高公信力。正如渣打銀行亞洲區總經濟師關家明說,監管公信力是任何國際金融中心成功的本質因素。如果說香港有決定性的競爭優勢,那就是它從全球金融危機中崛起的監管公信力。而這一優勢的最大威脅並不來自上海金融區爍爍放光的嶄新大樓,而是來自香港內部的自鳴得意。香港應鞏固監管環境使其在世界名列前茅。如果他們這樣做了,世界商業將開辟一條通往香港的坦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