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著江漢路地鐵旁推出的高檔公寓銷售廣告,劉謙定心裡很不是滋味。“我要是不生病,可能會搞得更激烈。”
7年有成功有失敗
媒體與網民是救命稻草
一直致力保護民間的老房子,劉謙定的做法也引來了爭議。是不是所有老房子都要保護?怎麼處理好保護老房子與城市發展的關係?這是劉謙定經常遇到的提問。
劉謙定說:“我不是抱殘守缺的人,我保護的建築是一定要能講出道理的,是有故事的,有文化內涵的。我不是見一個老房子,就保一個老房子。”
劉謙定說,經濟越是發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回歸程度越高,文化重視的程度也越高。經濟與文化就像是一條鐵道的兩條鐵軌,歷史車輪前進需要兩條車軌,經濟與文化的兩條車軌要平衡,如果一邊高一邊低,容易翻車,要平衡才能開得快。“在美國,舉目一望,百年以上的老房子比比皆是。中國有5000年歷史,有百年歷史的老房子鳳毛麟角。”
“文化要傳承下去,當代人就算活一百歲,也只是一個百歲過客。要善於發現,善於保護,要敬畏文化,敬畏歷史。一個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最後比的是什麼,不是比錢,而是比個性,比文化。”
7年的民間文保路,有成功,有失敗,有歡語,也有辛酸,可不可以從中總結出一套文保的成功模式呢?
劉謙定說,他具體的文保操作模式就是:借助媒體、網絡的力量,最好讓網絡、媒體一起行動。“沒有網友和媒體的支持,是不可能辦成事情的。對民間文保來說,媒體和網絡往往成了一根救命稻草。”
(文章來源: 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