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7日電/“咱要下山了!”這些天,平穀區張家台村的80多戶人家正在為搬新家做最後的準備。再過幾個月,這些祖祖輩輩住在大山裡的農民,就要走出大山,搬進山下的新家了。
和張家台村一樣,今年全市還有6000多山區農民將在10月底之前全部出山搬新家。本市新世紀以來的山區大搬遷已接近尾聲。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萬山區農民走出大山,221個村從北京地圖上消失,24萬畝山林恢復生態。
山裡人生活有“五難”
北京日報報道,平穀東北部山區小山村張家台,距市區近200公里。4月23日,記者來到這裡,從山下路邊拔地而起的“水上新村”往山上走,海拔三四百米的山腰上,左一簇右一簇,散落著村裡的舊民居。後墻倚著山,屋頂的瓦片搖搖欲墜。
“咱們村能種糧的都是條塊地,最大的面積不超過一畝。”村支書張志朝說。不但沒地可種,居住條件惡劣,山區農民生活上還有“五難”:就學難、走路難、飲水難、就醫難、婚配難。
新世紀之初,本市開展了為期4個月的調研,山區工作者遍訪最偏遠的村落人家,最終摸清底數:京郊還有2.3萬戶、6.8萬山區農民居住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區,或是面臨用水、用電、出行的困難。
針對這些情況,市委、市政府決定啟動新世紀的山區大搬遷工程,讓這些農民全部搬遷下山。
下山村民住進新家幹起副業
目前,市、區財政已投入資金12億餘元,興建新居、鋪設基礎設施,市農委、發改委、財政、園林綠化、水務等各部門政策集成,使每戶搬遷居民都能住進舒適、宜居的新家。
根據自願,6.8萬山區農民主要選擇整村遷建、山上村莊與平原村莊自願合併、安全地區新建房屋、分散投靠等四種方式搬出大山。
門頭溝潭柘寺鎮趙家台村搬遷下山後,把新村安在了8公里外的潭柘寺鎮中心區。由政府和村委會補貼,全村90多戶人家全都住進了歐式小排別墅。不但住房條件改善了,喝水、用電、出行、孩子上學等難題也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