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國家扶持與市場結合是出路
針對問題,很多地方設立工藝美術行業保護發展基金,落實大師帶徒津貼制度。
揚州每年撥款100萬元用於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和發展,國家級大師帶徒每月享受1200元的津貼,省級大師每月1000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每年補貼8000元。杭州從1998年起,每年拿出200萬元扶持重點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和發展,重點項目的關鍵崗位還享受工資額10%至15%的特殊津貼。
不少受訪的民間藝人表示,政府重視不重視,是對民間工藝美術的一種姿態和導向。“保護民間技藝,必須建立一個科學有效的保障機制,否則任何口號都是空談。”吳元新說。
江蘇工美協會秘書長苗金衛告訴《法治周末》,傳統工藝美術應堅持兩條腿走路,既要保留傳統技藝的原汁原味,又要努力做好市場化的適度開發,方能避免自生自滅。
業內人士已注意到,近年大部分地區建起了工藝美術館,設立了富有特色的工藝品市場,如蘇州刺綉一條街,揚州玉器工藝品市場、無錫紫砂專業市場等,都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專業特色市場和旅遊景點。連民間工藝美術資源相對貧乏的常州,政府也投巨資建立了工藝美術館,設立大師工作室,無償給國內的工藝美術大師使用。專家表示,政府搭建公共平台,這對增強工藝美術的生機和活力,是行之有效的“扶一把”舉措。
在人們心目中,傳統手工藝品通常出自家庭作坊,然而,在福建,工藝美術產業生產實現了規模化發展,有的甚至成為產業集群。2006年莆田建設了國內最大的工藝品專業交易市場———中國莆田工藝美術城,47萬平方米內集聚了古典家具、雕藝、珠寶、書畫等傳統藝術行業,集研發、生產、加工、批發、零售和展示為一體,引導資源的整合。從產品概念的產生直至到達終端消費者全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可以在這個工藝美術城里完成。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設計圖型都由專門的電腦設計軟件完成,一些原料的初步加工也實現了機械化。不僅降低了成本,也促進了產業鏈上各環節之間的交流,有效提高了企業對市場需求的適應能力。
作為目前廈門惟一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工藝美術品,漆線雕產品的發展之路也定位在規模化,優必德公司副總經理傅琳琳透露,目前他們在全國有70多家專賣店,銷售網絡已經建立起來,但是生產能力嚴重不足。
因為漆線雕是一種地方特有的傳統工藝,會做漆線雕的人幾乎都在廈門,有很多家庭小作坊散落不同的地方,所以公司未來計劃陸續收購這些小型的家庭作坊式企業,擴大經營和生產規模,為企業上市融資,讓傳統工藝品的發展搭上資本的快車,最終走向海外市場,讓中國精美絕倫的漆藝文化真正地“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