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國發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力爭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0%,到2020年達到15%。“大水電並不是國際公認的可再生能源,屬傳統能源。2005年 我 國 大 水 電 已 占7%,到2020年大水電還將新增3%,真正留給可再生能源的只有5%。”石元春說,規劃還提出到2010年增加非糧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萬噸,但只完成了20萬噸。
石元春表示:“一直以來大家對風能和太陽能報道得很多, 而生物能源卻沒有什麼聲音,這很不正常。結果去年國慶前夕有關部門就宣布風能、太陽能產能過剩。我覺得,這是政策錯誤引導的必然結果。”
應盡快明確我國生物能源的戰略地位
石元春認為,發展生物能源對增加中國農民收入、破解“ 三農 ”問題、提高能源自給率及實現減排目標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是“繞不過去的坎兒”。
“當前中國能源的第一位是石油和發電供求問題。2009年我國石油消費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50%,未來汽車產業還要消耗大量的運輸燃料。‘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現在必須謀劃未來如何解決石油替代問題。而‘生物燃料是唯一可大規模獲得的替代運輸燃料的能源’。”石元春擔憂地說。
中國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能源發展戰略和方針。當務之急就是要給生物能源一個準確定位,“十二五”第一要做的就是認識到位,客觀、科學、實事求是地把生物能源放在中國能源發展的恰當位置。“十二五”將是生物能源發展經歷困難階段後的一個復甦和繼續發展時期,真正迎來大發展將是“十三五”。
石元春說,在美國風電發展較快,但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能始終排在第一位,預計到2035年也是如此。中國發展生物能源的條件絕不比美國差,雙方有許多空間可以大有作為,只是現在就要啟動起來。
發展中國生物能源模式重在“三態”
未來中國生物能源的發展方向是什麼?石元春認為,概括起來,就是“三態”和多元化,突破固體和非糧液體生物燃料技術。所謂的“三態”:一是固體生物燃料,當前主要為固體成型燃料和直燃發電。中國是農業大國,秸秆等農林廢棄物極其豐富,應該充分發展非糧乙醇和醇電聯廠。
石元春介紹,僅秸秆一項,我國年產7億噸左右,其中近4 .5億噸用於能源,相當於7個神東煤田,具有替代2.4億噸標煤和減排5.8億噸二氧化碳的能力。“ 這項技術既 可以造福農民,也可以給國家解決問題,為什麼不發展呢?不能因為有一些問題就否決這項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