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駐外大使調整折射外交思維:傅瑩模式獲認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10 17:34:29  


  中評社北京5月10日電/2010年頭3個月,中國外交部人事變動陸續曝光,先是領導層新老更替:崔天凱、傅瑩(女)、翟隽3位新人取代何亞非、武大偉兩位老副部長,而部長助理也多了吳海龍、劉振民、程國平3位新手,使得北京總部形成1正7副4助理的領導架構;接著駐外使節大調整,張業遂、程永華、劉曉明、張鑫森、劉洪才分別派駐美日英韓朝五國(早前李輝、孔泉、吳紅波各出使俄、法、德),而李保東、何亞非則各到聯合國總部和日內瓦辦事處任代表。

  南風窗報道,經過此番調整,包括外長楊潔篪在內,目前外交部領導層和重要駐外使節全部為1950年以後出生,媒體稱之為“‘共和國一代’領軍中國外交”。這讓筆者想起了2002年看過的一幅漫畫,畫面上小泉純一郎歷史性地訪問朝鮮,在機場與金正日親切握手,旁邊一個大嘴記者唾沫橫飛地介紹著兩人的“共同語言”——諸如都是1942年出生,都是卷發等花絮。

  文章認為,建國後一代執掌外交大權,其紙面象徵意義要多過政治實際意義。尤其,1950年生人在思維邏輯和行為模式上比1948年生人更具先進性的可能性並不是很大,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青春經歷——人格和價值觀的成長及成型期都正好趕在畸形的“文革”10年。真要談什麼政治意義,部分人的工作調動所透出的弦外之音,倒是更能折射決策層的外交思維。

何亞非謫遷,張業遂履新

  不妨先說說何亞非。

  文章說,在1月4日的大調整中何亞非被免去副外長職務,引發外媒關注。在去年底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何亞非態度強硬,當場指責美國代表斯特恩“極為缺乏常識”。問題是當德國總理默克爾提出2050年發達國家減排80%的時候,何竟不假思索地加以回絕。奧巴馬據此認定何說話做不得數,進而有了後來闖入中國會場找溫家寶總理私聊的反常舉動。如今年僅55歲的何亞非被免職,他的去處自然為外媒猜測。根據他任職美大司、駐美公使的履歷,駐美大使或駐聯合國大使是最大的可能。總之,要麼華盛頓,要麼紐約,都在美國。結果,兩個都落空,何3月被派去瑞士日內瓦。

  就資歷而言,2008年才升任副部長的何亞非,比2003年即任副部長的張業遂自然要差一截,落選駐美大使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但相比在日內瓦任職之前僅做過駐贊比亞大使的李保東,何亞非無疑更有資格接張業遂留下的駐聯合國大使一職。可是,根據《維也納外交公約》第四條規定,駐外大使的人選要經接受國同意方可赴任,接受國若否決亦無須說明理由。紐約亦在美國境內,倘若美國不樂見何亞非到來,中方也無可奈何。而將何派往日內瓦,決策層向美國示好的意圖也就不言自明了。

  由於何亞非的缺陣,張業遂在無競爭背景下從紐約轉到了華盛頓。

  作為駐美大使,張業遂有8位前任。在中美關係平淡的前期,除了首任柴澤民,駐美大使都做過副外長或部長助理,且多在聯合國工作過,與美交涉多偏重國際而非雙邊問題。進入1990年代中期,隨著中美貿易的升溫以及摩擦的加劇,決策層在駐美大使的人選方面越來越注重在華盛頓的派駐經驗。當然,紐約和華盛頓的經驗兼具則最好不過。張業遂除早年在英國做過使館隨員,外派都是在駐聯合國代表團,對美工作經驗局限在任禮賓司司長期間負責的江澤民、克林頓互訪。說到底,張所長者是多邊外交,並非美國問題。聯合國近200個國家,各有各的立場和小算盤,正是其縱橫捭闔的好場地。現在一下從紐約轉到華盛頓,猶如把一個跆拳道選手放到狹小的拳擊台上,光靠注重協調包容的作風顯然不夠。

  張業遂履新後一面斷言“中美關係已經轉入正軌”,一面主張“國之交在於民相親”,顯示其“兩面下注”的思路。而在美國媒體看來,張業遂曾長期主管軍控和裁軍事務,是中美之間溝通伊朗核問題的極佳人選。鑒於中美最近10年的國際合作偏向反恐及維護區域安全,張業遂的履新應該能給中美關係注入新的動力,但是雙方能好多久,仍然不確定。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