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中國目前的水下考古水平不低,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但這是事實。”孫鍵,“南澳ⅰ號”的另一領隊,也是黃埔一期的元老,對於中國的水下考古充滿愛意,“中國的考古學整個都是從國外引進來的,田野考古就是老一輩從國外學成帶回來的,一開始就和國際接著軌,水下考古學也是一樣,開始時我們真是一無所知,一窮二白,正因如此,就可以直接面向世界,主動向國外學。有人說,如果能把考古學家變成潛水員,水下考古便真正成為科學,而在中國,現在從事水下考古的隊員都有著考古學背景。像‘南海ⅰ號’那樣的整體打撈,從技術到理念在國際上都是領先的。”
從世界範圍來講,水下考古的歷史也並不長。19世紀30年代,因為潛水面罩的問世,人類向水底世界跨出了重大一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法國人發明了“水肺”,解決了10米以下的水下呼吸問題,考古學者終於擺脫了對職業潛水員的依賴。1960年美國考古學家喬治巴斯對土耳其格里多亞角海域的沉船遺址進行發掘,陸地考古的方法延伸到水下,這被認為是水下考古學的里程碑。
中國的水下考古是被逼出來的。故宮博物院的陶瓷專家陳華莎不止一次聽自己的老師耿寶昌講起當年的失落。1984年5月,英國“職業撈寶人”哈徹用了10周時間探測到一艘沉船,並最終打撈出15萬件中國瓷器。一年後這些精美的中國瓷器被擺到了荷蘭的嘉士德拍賣行。拍賣前後進行了9個月,實現了2000萬美元的成交金額。當年耿寶昌曾拿著3萬美元前往荷蘭,結果空手而歸。1985年4月,一份《我國陶瓷專家建議重視水下考古工作》的報告引起了中央、國務院有關領導的重視。1986年11月,“國家水下考古協調小組”成立,就組建中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進行了討論。著名考古學家、時任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的俞偉超教授承擔起了這項任務。1987年底,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室由此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