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新思維:全球化下兩岸和平戰略的互動與省思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26 00:33:59  


圖3-2
 
  二、台灣對大陸和平戰略思維之探討

  在兩岸政府長期隔海對峙之中,我方(中華民國)政府過去以“反攻大陸、光復國土”為國家發展目標,然而自1960年代以來,我方與美國達成軍事協議,兩岸放棄彼此武力進攻,形成和平共處之勢。1979年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正式罷戰求和,我方亦於1981年國民黨十二全大會通過“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案”,明確主張以和平方式達成“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放棄武力反攻大陸。1987年7月政府宣告解除戒嚴,11月2日開放台灣人民赴大陸探親,促使兩岸人民開始往來交流,逐漸走上“化敵為友”的和平之途。

  1990年10月國民黨政府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11月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1月政府又正式成立大陸委員會,使得兩岸交流與對大陸政策有了統一負責主導與執行任務的不同機關。1991年2月國統會通過“國家統一綱領”成為政府的重要大陸政策。其主要內容: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國家統一進程分近程、中程、遠程三個階段:近程─交流互惠階段,中程─互信合作階段,遠程─協商統一階段。由於中共對台政策仍採取“一國兩制”的僵化思維中,不承認兩岸分治的政治現實,以致錯失兩岸改善關係的良機。

  1993年4月兩岸兩會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辜汪會談,基於平等互惠原則,雙方簽署四項協議,並默認“一中之下兩個政治實體”的政治現實。1995年4月8日李登輝因應“江八點”的聲明,提出“現階段兩岸關係六點主張”(李六條),主要內容強調在兩岸分治的現實上追求中國統一;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加強兩岸交流;增進兩岸經貿往來,發展互利互補關係;兩岸平等參與國際組織;兩岸均應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兩岸共同維護港澳繁榮,促進港澳民主。由於“江八點”與“李六條”各說各話並無交集,兩岸關係仍處於互信不足的僵局之中。從1995年6月李登輝赴美訪問展開務實外交以來,兩岸關係迅速惡化,中共對台開始從事文攻武嚇,李登輝亦宣告台灣“戒急用忍”政策,雙方關係處於冰凍時期。1999年7月李登輝提出“兩國論”,造成台海局勢緊張,中共當局反應激烈,猛烈發動批判與反台獨鬥爭,幸而台灣因為經歷“921大地震”,人民傷亡慘重,才促使兩岸緊張關係逐漸和緩。

  2000年3月總統大選,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陳水扁政府上台,由於民進黨的“台獨黨綱”與“台獨路線”走向,促使中共採取“聽言觀行”的冷靜應對策略,觀察民進黨政府的大陸政策。陳水扁上台初期發表“四不一沒有”的兩岸政策,進而提出“統合論”主張,目的仍以化解中共疑慮為出發點。2002年8月,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之主張,2003年9月復提出“2006年正名制憲”的台獨時間表,造成中共強烈反應,認為台灣政府正走上“法理台獨”之途。2004年3月陳水扁連任當選“總統”,重申“2008年台灣實施新憲”,2005年3月中共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予以反制台獨言行,2006年2月陳水扁提出“終統論”,採用“終止”文字,實際就是廢除“國統綱領”。2007年3月4日陳水扁在出席台灣公共事務研究會25週年慶祝會中公開提出“四要一沒有”:“台灣要獨立、要正名、要制憲、要發展,台灣沒有左右路線,只有統獨問題”,同時大力主張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

  由於陳水扁任內一再強調台獨路線,不惜發動“公投入聯”、“正名制憲”等策略,因此其於2003年元旦曾經提出兩岸建立“和平穩定架構協議”的必要性,卻一直遭到中共當局的拒絕;顯然中共認為民進黨政府的台獨路線,無法帶來兩岸真正和平,因而不願符合其說。2008年國民黨先後在立委選戰與總統選舉中獲勝,這意味著台灣人民用選票否定民進黨八年執政的結果。從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上台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發展,海基、海協兩會領導人舉行二次江陳會,並達成四項協議,兩岸已逐漸建立一定程度的互信基礎。

  馬英九政府對兩岸互動的基本立場有四點(注22):

  第一、“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開展兩岸關係:亦即主張在“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的前提下,把握現有歷史機遇,積極開展兩岸關係。

  第二、以“擱置爭議,追求雙贏”,推動兩岸務實對等的協商與交流。

  第三、以“威脅最小化,機會最大化”看待兩岸間互動。

  第四、以“活路外交”思維,推動兩岸在國際領域和解與休兵。

  馬英九在總統大選時亦曾提出“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作為競選承諾,但是先決條件則是“北京必須先撤除瞄準台灣的飛彈”,兩岸才能簽署和平協議。顯然兩岸未來走向和平發展的道路,必須“循序漸進”、“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分階段的次第展開,才能真正落實和平發展目標。

  總之,目前兩岸關係循著形塑的和平氛圍,雙方致力推動和平互動,釋出政策善意與誠意,朝向兩岸和平發展的穩定道路邁進。茲就三十年來我方對大陸提出的和平戰略,列表說明如下:

  (見:表3-2)

  兩岸和平發展的省思與新思維

  透過前節兩岸三十年來各自所提出的和平戰略意涵觀察,吾人藉由前述和平發展理論與模式分析,可以深入省思並提出下列幾項思考方向,茲分述如後。

  一、兩岸必須放棄暴力衝突,建立“積極和平”方向

  首先兩岸從武力衝突走向和平道路,目前雙方互信基礎仍然非常薄弱。兩岸隔海分治迄今六十年,前三十年雙方以“敵對關係”看待彼此,進一步甚至“妖魔化”對方;兩岸政府皆以正統自居,皆認為對方為“匪類”、“匪黨”,必須徹底打擊消滅,才能獲得真正的勝利。這種彼此傷害的後果,經過雙方多年來政治社會化(政治教育)的影響,導致彼此之間“兩極化”敵意甚深。後三十年雖然“罷戰言和”,然而雙方生活與制度差異甚大、歧見甚深,一時雙方仍無法完全信賴與瞭解。

  吾人觀察兩岸民心走向發現:台灣人民仍有一些基層民眾無法瞭解兩岸和平發展的大趨勢,亦無法獲得和平紅利的資訊,仍然活在過去敵對兩極化的對立認知中;加以台灣政治人物為了選舉,操縱兩岸與族群議題,藉以凝聚選票,結果導致台灣內部“藍綠/統獨”的尖銳對立。這種惡劣暴力文化與內部對立結構的發展,不利於兩岸的和平交流與互動。另外,中國大陸內部亦有少數人士錯誤認知:“台灣意識就是台獨意識,台灣人民皆是台獨分子,本土意識就是分裂意識”,甚至強烈主張“消滅、打擊”台獨分子與活動,必須採取嚴厲武力手段對付之。這種“訴諸暴力”的反制台獨言論,不但未能達到威嚇目的,反而導致台灣人民的反感;胡錦濤、溫家寶兩位領導人近年來採取的溫和感性論述,爭取台灣民心好感,得到許多加分效果。

  顯然、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有賴雙方從內部“消極和平”予以治療,雙方減少語言暴力,制止武力暴力的使用,拋棄偏激的意識形態,降低衝突磨擦的機會;進而兩岸做到“積極和平”的治療階段,不斷地加強蓋爾通(Johan Galtung)所提“直接和平”、“結構和平”、“文化和平”觀念的教化與和平思想的啟迪;真正視對方為推動兩岸和平的實踐者,而不是“口是心非”的統戰者,如此才能加強互信友好,雙方才能攜手合作,共創和平榮景。

  二、兩岸推動和平發展戰略,必須為“永續和平”而努力

  兩岸推動和平發展,首先必須以兩岸人民的長期利益為著眼點,從建構永續和平的方向思考,才能真正建立和平穩定的兩岸環境。大陸學者黃嘉樹指出中共對台和平戰略,具有三種新價值:(注23)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