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認為,貿易就似一列有軌的電車。這列電車的裝載量越大,行駛的速度越快,發生碰撞和摩擦的幾率就越高。中美貿易的現實狀況就是這樣。從經濟角度分析,中美之間貿易的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是這兩個國家經濟結構與比較優勢差異的具體體現。而從法律的層面分析並不盡然,它既是引致雙方其它貿易爭端的誘因,也是雙方其它爭端比如政治、意識形態、經濟觀念爭端長期作用下的必然結果。而它們之間唯一不同的就是美國發起並解決貿易爭端的方式與場所發生了變化。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美貿易摩擦主要發生在知識產權、市場准入、紡織品貿易等方面。克林頓時期,有一度把貿易與所謂的中國人權掛鈎,給中美貿易的發展製造了不小的負面影響。到1994年5月,迫於國內的壓力,美國又不得不把中美貿易同人權問題脫鈎,並於同年11月,與中國達成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框架協議,為雙方市場的擴大開放制訂了時間表,給中美經貿關係的大發展開辟了道路。
由此可見,中美經貿關係就是在有所發展——滋生矛盾——解決矛盾——更快發展這樣一個公式中前進的。但是,中國入世以後,中美經貿關係卻是跌宕起伏,一方面在貿易、投資、金融領域的合作加快,另一方面貿易摩擦接二連三。從2002年到現在,中美貿易已從一般的爭端引發到人民幣升值、高端技術擴散、知識產權保護、國防軍事建設、國家政治等諸多領域。從美國對中國發起的具體貿易摩擦案例分析,視乎是美國堅持認為,中國既然已經成為WTO的成員國了,卻在許多方面沒有遵守好WTO的“遊戲規則”,美國就有權去懲罰你。同時,美國還自認為他們自己才是履行WTO協議的典範,那麼你中國就更應該更好地履行自己對WTO的承諾。美國的這種政策和價值理念,可以說就是他們長期奉行以多邊主義、區域主義與雙邊主義三個層次並重的“強權”貿易政策的重要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