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端午節成加長版周末 折射傳統節日符號化隱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16 16:41:14  


 
傳統節日符號化的隱憂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孫麗萍認為,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符號,將部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增設為國家法定假日,旨在促進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

  令人欣喜的是,傳統節日小長假提高了中國人對於傳統節日文化的關注程度。媒體和專家也更注意解讀這些節日的傳統意義。

  然而許多年輕人似乎對此興味索然。長者們熱衷的傳統習俗,在他們看來遠比不上上網、購物更有趣味。

  老一輩人端午做香囊、包粽子的手藝,如今多數年輕人“有所耳聞,但少有人會”。在端午前夕太原舉辦的一場包粽子比賽中,記者發現,參賽者多是四五十歲的女性。

  記者走訪發現,對很多年輕人來說,端午節小長假重點在於小長假,端午節似乎只是一個由頭,人們可以借此聚會、逛街、購物、出游,或者幹脆宅在家裡觀看世界杯。“我們現在缺的是休息和閑暇,只要有假期,端午節還是清明節都不重要。”一家知名電腦公司太原分公司經理高潔說。

  有關專家對此深表憂慮。孫麗萍表示,除了春節,目前清明、端午和中秋節3個小長假或多或少存在符號化、空洞化、單一化現象,這凸顯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隱憂。

傳承傳統須提高文化參與度

  “盡可能提高傳統習俗的參與度,可能是擴大傳統節日群眾基礎的好辦法。”孫麗萍分析認為,對自我意識強的年輕一代而言,增加傳統節日和習俗等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時尚元素,提高其參與度,或許是使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途徑之一。

  “年輕人應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缺位不利於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山西省民俗專家聶元龍說,近年來,歷史類書籍熱賣、歷史類影視劇熱播等現象表明,我國傳統歷史文化對年輕人仍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關鍵是採取何種途徑讓年輕人了解傳統節日文化。

  孫麗萍認為,節日的自然傳承需要人們從中獲得參與感。端午節源自農耕文明,端午節的許多習俗如采粽葉包粽子、綉香囊、縫虎頭鞋等都是農耕文明的產物,而如今已步入工業時代,特別是對大多數城裡人,無論是原料來源還是技術獲得,都變得困難,這在客觀上限制了人們用行動去傳承這些習俗,獲得參與感。

  孫麗萍說,就端午節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而言,如果能更多地加入娛樂元素,降低其參與難度,或許會有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

  “現在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很多都是來自中小學課堂。”有關專家建議,如果在中小學教育中多添加些傳統節日文化元素,增加傳統節日文化的親和力,激發學生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主動性,培養他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與創意,對民俗文化傳承將產生積極影響。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