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文化產業的消費與影響具有全球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誰擁有個性獨特的文化資源和最先進的傳媒,誰就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主動權。發達國家文化產品的大量湧入,不僅對我國民族文化產業造成巨大壓力,他們的價值觀、消費觀、審美觀也隨之移植,危及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安全。要改變這一局面,必須建立起我們本民族的文化話語權,而這一切都有賴於我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準確定位,並以此為依據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沒有特色、沒有文化底蘊的產品,在市場上是缺乏競爭力的,而這種特色要得到認可,就必須扎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
從送出去到走出去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聽覺習慣和審美特色,我們會有所依據地選擇不同曲目。”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認為,抓住國外觀眾的聽覺習慣,找到合適的溝通渠道,才能真正受到歡迎。現在中央民族樂團到世界任何國家去,都可以拿出3到4套不同的曲目。
蔡尚偉(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民族文化是國家文化軟實力之根本,是彰顯國家文明程度、標誌國家創新精神、體現國家對人類文明體系貢獻力的不二環節。外來文化則是豐富、發展民族文化的營養。
應該堅持“民族文化為本,外來文化為用”的原則,與時俱進,吸收民族文化合理內核,綜合外國文化積極因素,直面人類共同議題,促進民族文化的現代化轉換。這樣才能以更有時代特色的民族文化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同時抵抗客觀存在的外來文化霸權與意識形態滲透,以更全面、更豐富的民族文化產品為世界人民的精神生活作出獨特的、有力度的貢獻。
在國內文化市場,民族文化總體來說占據著優勢地位,基本符合我國文化發展的現實需要。而在國際文化市場方面,我們的份額與國家的經濟實力、總體地位,與民族文化的歷史影響力很不相稱。近年來我國文化貿易發展很快,但多為初級產品,高端文化產品出口相當少。對外文化貿易逆差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近年版權貿易逆差在7.5:1左右。“走出去”的骨幹力量還無法與國外文化集團相抗衡,加上“走出去”的時間還不長,對國際文化貿易規則不夠熟悉,文化貿易摩擦又呈上升之勢,增加了“走出去”的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