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3日電/毛筆,中國文房四寶之一。一提起毛筆製作,人們很容易想起宣筆、湖筆,卻無法把它與江西進賢縣文港鎮這個陌生的地方聯繫起來。事實上,這個平凡的小鎮今天已發展成為中國毛筆的製造中心。2004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等單位聯合授予文港鎮“華夏筆都”的榮譽稱號。2006年,進賢文港毛筆製作技藝也榮登江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出門一擔筆,進門一擔皮
文港鎮,是北宋宰相、著名詞人晏殊的故里。這裡民風淳樸,文化氣息濃鬱。在贛鄱文化的熏陶下,文港人一出生就與毛筆結緣,加之當地田地又少,毛筆製作便成為當地人主要的家庭副業。
關於毛筆的發明,人們往往會追溯到秦朝大將軍蒙恬。傳說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派蒙恬去修築萬里長城,以抵制北方游牧民族的騷擾。為了規範管理修築長城的民夫,蒙恬把平日宰羊時丟棄的羊毛綁在柳條棍上,沾上石灰水寫字,給民夫居住的茅舍一一編號。這樣,最初的毛筆——柳條筆就誕生了。因此,從事毛筆製作的人一直都尊奉蒙恬為祖師。過去,文港民間流傳著一些相關的信仰習俗,在蒙恬生日那天,人們都要在當地的蒙公祠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要給祖師塑像敬獻三牲,行跪拜禮。祭祀儀式結束後,大師傅和夥計們才能按輩分高低圍坐桌旁進餐。
“出門一擔筆,進門一擔皮”,這是對過去當地制筆人的寫照。文港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小鎮,老一輩制筆人不得不靠肩挑手提,走街串巷,把自己做好的筆賣出去,以換取做筆的原材料,維持生產與生活。他們的勤勞與智慧,就這樣一代代薪火相傳,成就了文港毛筆在歷史上的輝煌。到清朝時,當地人周虎臣走出文港,先後在蘇州、上海開設筆店,其創設的筆店因乾隆的題匾而聲名遠揚。民國時期,當地錢塘村人鄒發榮一路賣筆至武漢後才“卸下筆擔”,開設“鄒紫光閣”筆店,並以家鄉錢塘村為制筆基地,以漢口為銷售中心,在重慶、成都、南京等地設立分店,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體系。後來,此二人創設的筆莊“上海周虎臣”“武漢鄒紫光”與“北京李福壽”“湖州王一品”並稱為中國最有名的四大筆莊。
|